[太阳]1941年,谢育才夫妇被捕,在狱中生下一个儿子。为逃出去,夫妻二人将儿子遗弃,越窗逃跑。然而,特务头子并未将他们处决,反而将儿子抚养成人...... 1941年5月,因交通员与组织部长等人的叛变,谢育才和怀有八个月身孕的妻子王勖在吉安被捕,敌人的阴谋接踵而至,特务利用叛徒伪造谢育才的信件,成功诱捕了代理书记颜福华,其后的叛变导致江西省委组织几乎被彻底摧毁。 面对严酷的刑讯,谢育才坚守秘密,但更大的考验随之而来,王勖在阴暗潮湿的牢房中生下儿子,特务头子以杀害婴儿相逼,迫使谢育才签署了“自首书”,以此换取妻儿暂时的安全与喘息之机。 这份屈辱的“自首书”背后,是越狱求生的缜密计划,谢育才假装生病积攒药片,王勖则悄悄储藏食物,并用眼神、咳嗽等暗号交流,默默记下了看守的换班规律,他们的抉择异常残酷,为了将江西省委遭破坏的警报传递出去,他们必须舍弃个人情感。 1942年4月29日深夜,夫妇二人行动了,他们用积攒的药片蘸水,耗费两小时软化了铁窗的锈迹,打开一道仅容一人通过的缝隙。 他们深知,婴儿的哭声足以让所有努力化为泡影,在将革命使命置于亲情之上的最终证明里,他们留下了那张给庄祖方母亲的字条,然后决然离去。 收到仇敌托孤信的庄祖方,其反应出人意料,作为国民党中统特务头目,他的职责是消灭对手,但面对信中“不要因信仰不同而伤害无辜孩子”的恳求,他做出了一个打破敌我逻辑的决定——收养这个婴儿。 他为孩子取名“庄继强”,保留了原名中的关键二字,并给予了良好的教育和无忧的生活,视若己出。 随着战局变化,庄祖方全家迁往香港时,他也将这个敌人的儿子带在身边,他的行为本身,揭示了在冰冷的意识形态之下,依然存在着无法被完全禁锢的人性空间。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公安局查明了他的下落,经过一番策动,庄祖方最终同意将孩子送回,在广州的一间会客室里,十几岁的少年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 他面对的是声音颤抖、面容憔悴的母亲王勖,以及那个想拥抱自己却又中途停下、满心愧疚的父亲谢育才,他的人生,从一个被动的选择对象,变成了一个必须主动面对和整合分裂身份的个体。 最终,他改回原名,回到了原生家庭,但他所承载的,是父母为信仰做出的牺牲,也是敌人阵营里一个意外的善举。 这张写在绝境中的字条,记录了一场关于牺牲、悲悯与和解的非凡故事,证明了人性的抉择远比意识形态的标签更为复杂和深刻。 信息来源: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党史百名人物|谢育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