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41年,斯大林和朱可夫发生了激烈争吵,就在两人争得不可开交时,斯大林的侍卫长突然闯入,给了朱可夫两记耳光,没想到,这一巴掌竟然意外地救了朱可夫一命。 1941年的那个夏天,莫斯科的办公室里,两声清脆的耳光抽在了时任总参谋长朱可夫的脸上。 动手的不是统帅斯大林本人,而是他的侍卫长,这一下,打的不仅是个人尊严,更像是一个制度的烙印,给军事理性打上了最高意志的标记。 这不是一时冲动,更像一种“提醒”,告诉所有人谁的意志才是最终裁决,朱可夫随即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发配去指挥一支预备队,这几乎是一种流放。 然而,现实很快给出了血淋淋的审判——西南方面军70万大军在基辅灰飞烟灭,这个惨痛的代价,反而成了对朱可夫最初判断最沉重的肯定。 被政治边缘化的朱可夫,选择用战果说话,在叶尔尼亚,他用这支“降级”的预备队,发起了开战后苏军的首次主动反攻,硬生生啃掉了五万德军,为首都争取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他的价值,根本不是一纸任命能够掩盖的。 随后他被扔进地狱般的列宁格勒,城池被死死围困,德国空军每天倾泻下四百吨炸药,朱可夫把波罗的海舰队的舰炮拆下来当陆防炮台使,颁布最严酷的命令,后退的军官就地枪决。 他的口袋里,揣着当地妇女送的一颗冻土豆,德军在日志里惊恐地写道:俄国人像钉子一样钉在阵地上。 当战火烧到莫斯科城下,朱可夫成了首都的守护神,他调来了压箱底的西伯利亚滑雪营和远东坦克旅,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让习惯了闪电战的德军尝到了冰雪的滋味。 坦克炮管被伪装成白桦树,五个集团军在暴风雪的掩护下悄然集结,一举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砸得粉碎,胜利的消息第一次通过苏联广播传向世界。 如果说之前的胜利是“救火”,那么到了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朱可夫完成了蜕变,他不再是哪里告急就去哪里的堵漏队员,而是整盘棋的设计师。 在一间地窖改造的指挥所里,他创造性地设计出“风暴小队”——反坦克枪手、工兵、冲锋枪手混合编组,专门用来对付巷战中的德国装甲部队。 他等的,是伏尔加河的冰期,当河面冻结,苏军从南北两翼发起的钳形攻势,像一把巨大的铁钳,死死夹住了城里的三十万德军。 德国元帅保卢斯在百货大楼的废墟里投降,这是德军历史上第一次有元帅在战场被俘,消息传出,柏林的电台开始播放哀乐,整个德国陷入恐慌。 这一次,斯大林的回应截然不同,他下令,将朱可夫的照片挂入所有前线指挥所,那记耳光所代表的权力关系,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上彻底逆转,曾经被打上“忤逆”烙印的人,如今被奉为整个体系的偶像。 从莫斯科到柏林,不过短短320公里,却走了整整三年,回看这一切的起点,竟是那记羞辱性的耳光。 它没有打垮朱可夫,反而打出了一个能在百万军中力挽狂澜的钢铁元帅,他的传奇,终究是一个军事天才,与一个残酷时代的逻辑,共同谱写的史诗。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朱可夫的政治浮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