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85年,宋希濂急冲冲地跑去机场,见到陈赓的妻子傅涯后,他将一沓钱交给她,说:回到祖国后,帮我一个忙。 1923年,14岁的宋希濂遇到了18岁的陈赓,两人都是湘乡同乡,家境优渥,一见如故,陈赓性子更果决,是他拽着还有些犹豫的宋希濂一起南下广州,投考了黄埔军校。 在那个充满热血的军校里,他们是黄埔一期的同学,一同接受孙中山的思想,一同在东征的战场上冲杀,陈赓是宋希濂心中无可替代的大哥。 可谁也没想到,1927年的风云突变,让这对兄弟走上了截然不同的路,信仰的岔路口,陈赓坚定地选择了共产主义,而宋希濂则留在了蒋介石身边。 从此,兄弟成了对手。 可有些情谊,是战场炮火都磨灭不掉的,近十年后的1936年,他们在西安意外重逢,一个是警备司令,一个是红军将领。 两人畅谈许久,约定要在即将到来的抗日战场上,比一比谁杀的鬼子更多,在那一刻,他们首先是中国的军人。 真正的戏剧性转折发生在1949年,当时,宋希濂兵败大渡河,成了阶下囚,被蒋介石关在重庆白公馆里,他一度绝望到想自杀。 就在这时,时任云南省主席的陈赓竟然专程从昆明赶来看他,那不是胜利者的炫耀,更不是审判,陈赓只是像当年那个大哥一样跟他聊了整整六个小时,劝慰他,鼓励他,这次会面,把宋希濂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 1959年,宋希濂作为首批战犯获特赦,重获自由,陈赓第一时间为他设宴洗尘,一句“过去的事就不谈了”,化解了所有尴尬。 之后陈赓身体不好,宋希濂就常常跑去探望,可惜好景不长,1961年,陈赓因心脏病离世,年仅58岁,追悼会上,宋希濂哭得像个孩子。 这份情谊,并没有随着陈赓的离去而消散,宋希濂晚年移居美国却始终心系故土,奔走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中,这或许也是对挚友的一种告慰。 所以我们才能理解1985年纽约机场的那一幕,那一叠美元和一束鲜花的嘱托见证了六十年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一种可以跨越阵营、立场甚至生死的兄弟情。 主要信源:(央视新闻——《两岸交流历史人物系列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