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67年10月,保卫人员向许世友报告:司令,有人要见你。许世友吼了一声

千浅挽星星 2025-10-22 15:45:09

[微风]1967年10月,保卫人员向许世友报告:司令,有人要见你。许世友吼了一声:不见。当许世友一听是陶勇的4个孩子时,立即叫警卫员去接……   许世友和陶勇,一个是自小在少林寺习武的硬汉,一个是从安徽贫苦农家走出的放牛娃,看似天差地别的两个人,却在革命的历练成了过命的兄弟。   早在1933年,他们就有了交集,那时许世友是红二十五师的师长,而陶勇是他手下的一个营长,两人对彼此的勇猛早就留下了深刻印象。   真正的惺惺相惜是在1947年的山东战场,起初,被调到许世友麾下的陶勇心里还有些不情愿,但战场上看的是军功,仗打得又猛又巧,让许世友看得连连叫好,直夸他是“粟裕送来的一员猛将”。   一个敢当敢死队长,一个外号“拼命三郎”,两人的骨子里都是一样的刚烈,这种猛将之间的相互欣赏是他们情谊的基础。   然而不幸的事情却发生了,1967年1月,海军副司令员陶勇“离奇”去世;仅仅几个月后,他的妻子朱岚也撒手人寰,一个完整的家就这样散了。   四个孩子瞬间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最大的张小勇也不过是个半大少年,他们失去了庇护生活无着,甚至一度流落街头。   走投无路之下,他们怀揣着最后一丝希望,从安徽辗转来到南京,想找那位父亲生前最敬重的“许伯伯”,当许世友看到四个衣衫褴褛、满眼惶恐的孩子时,这位性格刚烈的将军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对战友的离奇遭遇本就耿耿于怀,此刻更是心如刀绞,他没有多余的废话,一把将孩子们揽过来:“不要怕,这里就是你们的家!”   为了安置这四个孩子,许世友立即找来肖永银、尤太忠等老部下快速敲定了安置方案,他对孩子们的照顾不是一时的同情,而是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承诺,他让孩子们都穿上了军装,给了他们身份和归属感。   男孩们被安排进了坦克团,摸爬滚打;女孩则被送到了后方医院,学医护理,这不仅是解决了吃住问题,更是为他们的未来铺下了一条坚实的路。   他像父亲一样关心着孩子们的成长,从学习到生活,事无巨细,这份深沉的关爱一直持续到1985年他生命走到尽头时,弥留之际,心里还挂念着陶勇的这几个孩子。   好再是这几个孩子也没有辜负许世友的恩情,长子张小勇后来考入军校,凭借自己的努力,成长为中国第一艘导弹驱逐舰的舰长,即便后来下海经商,他依然在文章中深情地怀念自己的父母和那位恩重如山的许伯伯,这份没有血缘关系的战友情谊,成了孩子们家族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信源:中国共产党网 英雄烈士谱|出生入死 身经百战——许世友

0 阅读:0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