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27年4月,周恩来在上海不幸被国民党抓获,就在他认为自己的革命生涯可能走到尽头时,审讯室的门打开了,走进来的人竟是他昔日在黄埔军校十分器重的学生鲍靖中。 黄埔军校时期,当时的周恩来还担任着政治部主任的职位,他的理论素养与个人魅力,深深影响了鲍靖中、酆悌等年轻学员,他们曾是为同一革命理想奋斗的师生与战友。 1927年4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国共合作破裂,上海陷入白色恐怖,时任国民党团长的鲍靖中对蒋介石清剿共产党的做法十分不满,再加上恩师周恩来的教诲影响,使得他产生了叛变的念头。 不久后,士兵在浦东一处贫民区抓获了躲藏的周恩来,鲍靖中被派去审讯,推开门的那一刻,鲍靖中内心十分震惊,他怎么也想不到,里面坐着的,竟是自己敬若神明的恩师。 他没有犹豫太久,随即萌生了救人的念头 —— 他要守护心中的良知,救出自己敬重的老师, 就在鲍靖中准备行动时,酆悌突然来到了审讯室。 他本是来劝说周恩来发表脱党声明的,可看到屋内的情形,以及鲍靖中准备的国民党军装,他立刻明白了一切。 酆悌没有说话,只是看了一眼便转身离开,用沉默默许了这场营救,得到默许后,鲍靖中立刻支开守卫,让周恩来换上军装,伪装成自己的部下。 随后,他亲自骑马护送,带着 “士兵” 周恩来冲破关卡,直奔火车站,成功帮周恩来脱险,脱险后的周恩来辗转前往武汉。 之后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在挽救革命的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鲍靖中的这一冒险选择,也间接影响了后续的历史走向。 另一边,鲍靖中的人生则走向了平凡,他继续在国民党军队服役,抗日战争期间负伤,伤愈后退役,解放后定居南京,过着清贫的生活。 但周恩来始终没有忘记这份救命之恩,1950 年就委托时任南京市长的刘伯承寻找鲍靖中,1957 年,两人终于在南京重逢。 周恩来亲自登门拜访,看到生活困顿的鲍靖中,他叮嘱地方政府要照顾好恩人的生活,谈及当年的营救,周恩来刚开口说 “若非你当年……”,鲍靖中便摆摆手打断,轻声说 “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在那个立场对立、阵营分明的年代,鲍靖中冒险救人、酆悌沉默默许的选择,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即便分属不同阵营,黄埔军校的师生情谊与个人良知,依然超越了政治立场,成就了一段温暖的往事。 参考资料: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