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乌克兰将我们收购的马达西奇公司收归国有,我们居然没有采取任何有力反制,这也间接鼓励了一些西方列强对中资虎视眈眈,存觊觎之心,荷兰只是第二个尝试抢劫者,如果这次再不将他打痛冶服,杀鸡儆猴,那么中国在海外几万亿的资产将血本无归。 得先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捋清楚,其实所谓“没采取有力反制”的说法,多少有点误会在里面。毕竟商业纠纷扯进地缘博弈,从来都不是喊打喊杀就能解决的,里面的弯弯绕多着呢。 马达西奇这事儿打根儿上说是乌克兰先递的橄榄枝。当年这家被称作“苏联航空工业明珠”的企业早就不行了,技术骨干跑的跑散的散,眼看就要破产清算。 是乌克兰方面主动找过来,希望中企出手救场。北京天骄那会儿是真金白银砸进去的,不光买了56%的股份,还给了2.5亿美元的长期低息贷款,甚至计划在重庆建制造基地,把乌克兰专家都请过来。这哪是单纯的收购,分明是给人家续了条命。 转折点出在美国身上。眼看合作要成,美国前国安事务顾问博尔顿突然跑到乌克兰施压,放话不终止合作就停掉所有援助。乌克兰那时候正靠着美国的支持,哪敢不听。 泽连斯基政府直接翻脸,先冻结中企股份,后来干脆签署总统令制裁中方企业和负责人,最后一步到位把公司收归国有。这一系列操作下来,等于把中企的投入直接清零了。 说没反制其实不对,北京天骄第一时间就炸了,发声明骂这是“野蛮掠夺”,紧接着就往海牙常设仲裁法院递了仲裁申请,索赔45亿美元。但麻烦的是,俄乌冲突紧跟着就爆发了。 马达西奇位于扎波罗热的总部和生产车间全被俄军炸成了废墟,这家公司现在连生产能力都没了,就算仲裁赢了,乌克兰一穷二白的,拿什么赔?等于赢了官司拿不到钱,这种法律追责的路子走得异常艰难。 更要命的是,这事儿真的开了个坏头。其他西方国家看在眼里,觉得拿捏中资好像没什么代价。荷兰最近就跟着有样学样,把中企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给盯上了。理由还是那套老掉牙的“国家安全”,直接对人家的资产、知识产权和管理层变动设了限制,说白了就是变相拿捏。 这还不算完,欧盟那边已经在酝酿新规则了,计划11月出台的投资政策里,居然要求在欧中企必须强制转让技术、搞合资,还得用够比例的欧盟商品和劳动力。 这哪是投资规则,简直是明抢技术。邓白氏与中国机电商会的联合报告早就预警过,2025年海外市场的政策波动风险直线上升,现在看来这预警一点没夸大。 有人觉得中方动作太软,其实这里面有太多顾虑。中企在海外的盘子太大了,2025年上半年光境外子公司就新增了2292家,批发零售、商业服务、制造业各行各业都有涉足,几万亿资产分散在全球,真要硬碰硬,对方完全可能搞连锁报复。 就像美国市场2024年破产企业增了6%,德国增了21.9%,这些地方的中资本就面临资金风险,再加上制裁只会更难。 但放任不管的后果更可怕。现在已经有了连锁反应的苗头,乌克兰开了头,荷兰跟上,欧盟在后面搭框架。要是这次荷兰这步棋没顶住,接下来法国、德国说不定都会有样学样,毕竟连荷兰这种平时及时付款企业占比高达80%的市场都动了歪心思,其他国家更难说了。 那些本来就付款拖沓的市场,比如阿联酋及时付款率还不到30%,到时候搞起资产冻结来只会更肆无忌惮。 乌克兰那边其实已经尝到苦果了。他们自己的专家都承认,马达西奇没了中企合作根本没有未来,西方市场接不上,俄罗斯市场丢了,中国市场也关了门。 可即便如此,泽连斯基政府还是没提赔偿的事儿,反而把国有化当成应对战争的后手。这种失信行为已经让不少国家警惕,只是架不住美国在背后撑腰。 中方不是没动作,除了法律层面的追索,在贸易和投资上也在调整策略。比如减少对乌克兰某些领域的合作倾斜,对荷兰的部分农产品进口加强检验检疫。但这些动作都比较隐蔽,不像制裁那样立竿见影。毕竟国际投资讲究长期信誉,真要是闹到全面反制,受损的可能不只是对方。 可现在的问题是,温和应对已经被当成了软弱。欧盟敢提强制技术转让,就是吃准了中方投鼠忌器。要是这次不拿出硬气手段,让荷兰知道疼,那后续其他国家只会更放肆。 想想看,泰国服务业的及时付款率都从68.3%跌到57.7%了,印度金融行业逾期风险飙升,这些地方的中资本来就不好做,再加上政府层面的掠夺,几万亿资产真的可能打水漂。 说到底,这不是简单的商业纠纷,是地缘博弈下的资产安全战。乌克兰那步棋因为战争搅局没能及时止损,荷兰这步棋再失守,就等于给全球都递了话:中资的钱好抢。到时候不用等到全面围堵,光是一个个国家跟风效仿,海外资产的损失就能让人心疼到滴血。 现在就看后续怎么接招,是继续走法律程序慢慢耗,还是拿出点真格的反制措施,这步棋至关重要。
糊涂啊!没能早点发现他卖的从来不是杂牌!
【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