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泰科技还是深谋远虑啊,在收购了荷兰安世半导体以后,并没有把宝全押在荷兰,而是选择把大部分产能放在了国内,这一点很高明。 闻泰科技当年拿下荷兰安世半导体那笔收购,现在看真是把算盘打在了前面。没人说它不看重安世那60多年的半导体技术积淀,毕竟这可是从飞利浦半导体分出来的老牌IDM企业,但它偏不把宝全压在荷兰本土,反而卯着劲把生产线往国内搬。 这背后根本不是盲目跟风国产替代,而是早看透了地缘政治里藏的坑。半导体这行当从来不是单纯的生意,尤其涉及到核心制造环节,海外政策说变就变。闻泰当时就认准了,与其依赖海外工厂看别人脸色,不如把生产根基扎在自己地盘上。 安世在国内的产能可不是小打小闹。东莞黄江那个生产中心早就成了全球头一号的半导体制造基地,每天从这里运出去的元器件就得有1亿8千万片,一年下来能造700亿片,直接占了安世全球产能的七成。 这些产品往汽车电子、手机设备里一装,就近供应国内市场——要知道中国区的营收本来就占了安世全球的48%,接近半壁江山。 更关键的是,闻泰没止步于封装测试这些后端环节。它借着母公司的力量在上海临港搞了鼎泰匠芯那个12英寸晶圆厂,这可是补全了前端制造的短板。 安世原来的晶圆产能主要在德国汉堡和英国曼彻斯特,而鼎泰匠芯规划的每月12万片产能,等完全落地了能直接超过海外的总和,现在已经有3万片的月产能在运转了。 回头看2025年10月那档子事,更得佩服闻泰这步棋的远见。荷兰政府突然拿“国家安全”当由头,冻结了安世的全球运营,还逼着要给监事会一票否决权,甚至要求把股权卖给欧盟投资人。这要是当初把产能都留在荷兰,这会儿恐怕就得被掐住脖子。 但实际情况是,安世国内的后端出货产能已经占到了总产能的80%。就算海外环节出了岔子,国内这部分生产线照样能运转,稳稳托住接近一半的全球市场。闻泰管理层在股东大会上都敢拍胸脯,说有信心把中国市场的占比往80%提,这份底气全来自早铺好的国内产能盘子。 而且国内的产业环境也给这份布局托了底。这些年半导体成了香饽饽,国家大基金三期一下子砸出几千亿,地方上像深圳的赛米基金也拿出50亿盯着产业链薄弱环节投。 银行的“长钱”也在往里头钻,工银投资光在半导体领域就投了上百亿,重点就看长三角、大湾区这些产能集中的地方。闻泰把产能放这儿,不管是资金支持还是产业链配套,都能接上茬。 安世2024年的营收差不多147亿人民币,到了2025年中报,闻泰的归母净利润直接飙涨了237%。虽说总营收略有下滑,但净利润的逆势增长,多少能说明国内产能的成本优势在发力。不用扛着海外高昂的人力和物流成本,又能贴近最大的消费市场,利润空间自然就挤出来了。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产能布局还避开了后续的出口管制麻烦。2025年10月中国商务部出台相关管制政策后,安世在国内的生产反而没受太大影响——毕竟大部分产品本来就供国内市场,就算海外出货受限,基本盘也稳得住。 那些当初觉得该“死守海外技术高地”的声音,现在听着都有点站不住脚。半导体行业的竞争到最后拼的不仅是技术储备,更是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闻泰当年没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反而把大部分产能拉回国内扎根,既踩准了国内产业升级的节奏,又躲过了地缘政治的暗箭。 现在安世在国内的工厂还在扩产,鼎泰匠芯的生产线也在加足马力。再看荷兰那边还在扯股权和管理权的皮,就能明白这种“不押宝单一市场”的布局,根本不是什么运气好,而是实打实的深谋远虑。能在收购初期就看清产能安全的重要性,这份眼光确实够高明。
荷兰感觉自己也挺冤的,为什么?2021年,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以6300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