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卷尺哥”火了:普通市民成了城市“守望者”,也被网友戏称为“多管局局长”。 最近,一位普通深圳市民在网络上火了,他的“身份”被网友戏称为“多管局局长”,其实他只是用手机记录城市的点滴细节,却意外引发了全民关注。从2023年春开始,他上传了数百段视频,内容涉及井盖松动、路面破损、天桥设计缺陷、道路标识不清……而令人惊喜的是,深圳的相关部门也迅速响应,开始整改改善。 这位“热心市民”的行为,打破了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用“微观察”推动“微改善”。他在接受采访时谦虚表示:“我只是随手拍了点问题,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多关注。”但实际上,他的每一段视频都在提醒我们:城市的细节,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 比如,他曾用卷尺测量一条道路上的限宽柱,发现太窄,导致电动车被卡住,甚至有骑手因此摔倒受伤。他说:“这些设计太草率了,谁负责?它们让许多便利变成了隐患。”网友们的反应五花八门:有人觉得这是“为了安全”,有人则直言“设计太不合理,害得我们出行都要提心吊胆”。 他的另一段视频聚焦井盖问题——有些井盖高出路面5厘米,边角锋利,极易造成行人绊倒甚至事故。“排污工人撬开后没及时盖回,真是大意。”他用卷尺一测,镜头里一览无遗。网友们纷纷留言:有人说“我老婆骑电动车差点被扎伤”,有人调侃“要是掉进井里,谁负责?”更有人提出:是不是应该在危险路段加装护栏或提示标志? 除了这些,天桥坡道、路灯、交通标志、路面裂缝……他用镜头记录下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反映城市管理的“盲点”。而他本人,平时骑电动车送货,路过每个角落都留心观察。每当发现问题,他都会用简单的工具——卷尺、交通锥——“点名”这些细节。 令人感动的是,问题一经曝光,相关部门迅速行动。限宽柱被加宽,井盖得到更换,路面修补到位。有人说:“多亏了他,深圳的城市面貌变得更安全、更人性化。”也有人建议:城市管理应该多一些“市民观察员”,让我们的城市更“有温度”。 他还提出一些建议,比如:在危险路段设置隔离栏,改善天桥坡道设计,让推婴儿车、拉行李箱的居民更省力。更有人提议:每个路口都应有明显的警示标志,避免“盲区”带来的意外。 这位“卷尺哥”的行动,不仅让人看到普通市民的力量,更让我们思考:城市治理,能不能从细节做起,从每个“观察者”开始?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用心发现、勇敢反映,城市的面貌会变得更加美好。 未来,或许每个城市都需要这样“守望者”,他们用镜头和行动,推动着城市的点滴改善。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细节先行”的城市,一个每个人都能参与、共建的家园。 你怎么看?你身边有哪些城市细节需要改善?欢迎留言转发,让更多人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 深圳一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