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教授抛出惊人言论:“我研究了50年史记,发现一个惊人的规律,杀一人有罪,杀万人为王,屠十万人为将,灭百万人为帝。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帝霸业百战成,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相觅战功,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真人大逃杀,所有人都想做人上人,爬不上去的,只能沦为尸体,爬上去的,都是踩着别人的尸体。”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几十年来,王立群凭着一口地道的中原口音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把《史记》《资治通鉴》这类枯燥的古书,讲得活灵活现、血肉饱满。 王立群在讲话中提到,《史记》并不是一部单纯的史书,而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纪录片。司马迁写下的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但在那些文字背后,隐藏着无数百姓的鲜血与眼泪。历史从来不是干净的,它的辉煌面具下,堆满了白骨与荒冢。 以战国为例,那是一个没有道德、只有强者的时代。最典型的莫过于秦国名将白起。这个被后人称为“人屠”的将军,靠着手中那柄杀人的刀,从一个普通士兵一步步杀到“武安君”的高位。他一生征战无数,其中最血腥的当属长平之战。 赵国的四十万降卒,因被秦王怀疑有反心,被白起下令活埋。那场屠杀持续了三天三夜,大地被血染成暗红,尸体堆得像山一样。可结果呢?白起的名字被写进了史书,被称为“战神”,还被视为“秦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 王立群说:“如果杀人能换取功名,那么战争就是最大的功绩制造机。” 这句话听起来刺耳,却残酷地真实。白起坑杀四十万,换来的是“武安君”的封号;而那些死去的士兵,连坟都没有,史书上只是淡淡地写着“斩首四十万”。这就是古代史的逻辑——杀得多,就是英雄。 秦始皇的故事则更具有代表性。他统一六国,结束了几百年的战乱,被尊为“千古一帝”。但在统一的过程中,有多少人死在战场上、累死在修筑长城的荒野中? 史书记载,修长城、建陵墓、通运河,动用了上百万劳力,其中大多数是民夫与囚徒,死后就地掩埋,无人记名。历史称颂他“车同轨、书同文”,却少有人记得,那些“同轨”的路上,埋的全是人的尸骨。 往后看,唐太宗李世民被誉为“千古明君”,《贞观之治》成为后世典范,但他能坐上那个皇位,也是踩着亲兄弟的尸体登上去的。玄武门之变那天,长安城的晨雾还没散尽,李世民就带着几十名死士射杀了兄长李建成、李元吉。 那一刻,他夺得的不只是皇权,还有天下所有人对他的恐惧。几十年后,他在《贞观政要》中反思权术,却始终没再提过那天早晨的血。 王立群评论道:“人们记得他的治世,却忘了他是靠弑兄上位。‘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的道德标准从来都是向权力低头的。” 再往后,到了明朝,靖难之役又是一场血色的典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四年之间打得中原生灵涂炭。 无数百姓被迫从军、流离失所,而当他登上皇位,被尊称“永乐大帝”时,这场战争的屠杀就被轻描淡写成了“靖难”。王立群感叹:“这两个字太轻了,轻得几乎抹掉了几十万条性命。” 他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其实是一场不断重复的“真人大逃杀”。每个时代都有一群人,拼命往上爬;而每个爬上去的人,脚下都踩着无数尸体。 从帝王将相到权臣谋士,从将军豪杰到开国功臣,几乎没有人能在不流血的情况下建功立业。哪怕到了今天,战争的形式变了,但“胜者通吃”的规则却从没变过。 王立群把话题转到了现代社会。他说:“今天的世界,看似文明、和平,没人再拿刀枪拼命,可‘杀戮’换了形式。”现代的竞争,已经不是屠城屠国,而是用资本、时间和精力去榨取他人的劳动力。 以马斯克、乔布斯为代表的商业巨头,被视为“改变世界的天才”。可在他们辉煌的成就背后,又有多少普通人被卷入无休止的竞争,拼命加班、透支健康,只为让“巨头”的理想成为现实? 乔布斯创造了iPhone,颠覆了通讯时代,但生产线上的工人们,日夜重复单调的动作,有的人甚至因为压力过大跳楼。马斯克用火箭和电动车改变世界,却要求员工每天工作16小时,说“睡觉是懒人的事”。 这当然是他们的权力逻辑,只不过现代社会把“杀人”换成了“消耗”。人不再流血,却在被时间和压力慢慢榨干。 王立群说:“过去的人用刀杀人,现在的人用制度、规则、竞争去‘杀’人。只不过血迹被擦干净了,看不见了。” 这句话听上去冷漠,却深刻地揭露出现代文明的另一面。科技让人类摆脱了饥饿和战争,却没有消灭残酷。只是换了一种温和的形式,继续上演着“人上人”的争斗。 在演讲的最后,王立群说了一句话,让现场一片寂静:“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所谓成功,不过是用别人的生命铺出来的一条血路。真正的文明,不在于造就多少伟人,而在于让普通人能被尊重,能体面地活着。” 信源: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常常是现实让我读懂了《史记》——南方都市报
刘邦称帝后返回沛县,被街头老丈嘲笑,刘邦问:你晓得我是谁?老丈怼道:管你哪路官。
【3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