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退缩了 10月23日,荷兰首相斯霍夫参加欧盟领导人峰会,被一群记者疯狂追问。 记者问,为什么接管安世半导体,这位首相回答,那是因为企业CEO管理不善,不是针对中方。记者又问,你认为这是荷兰的最愚蠢行为吗?荷兰首相回答说这是最明智的举措,必须干涉。 也真难为这位首相了,睁着眼睛说瞎话,但内心明显慌得一批,这就是典型的死鸭子还嘴硬。 天下人都知道谁在干傻事,但荷兰就是不肯承认。 不过从这位首相嘴里也能看到一些与之前不一样的调整,那就是将荷兰此次的行为描述为只是针对企业CEO,而不是针对中方,这明显是在退缩,也是为自己找台阶。 这番表态,听起来像是在努力平息外界的猜测,但那略显慌乱的神情和急于撇清的言辞,反而透露出一种欲盖弥彰的味道。这事儿明眼人一看便知,远非一个CEO管理不善那么简单。 安世半导体,这家从荷兰恩智浦分拆出来的公司,曾是荷兰半导体产业的骄傲之一。几年前,当中国的闻泰科技将其收入囊中时,整个过程都走得是合法的商业流程,荷兰方面当时也并未提出任何异议。 怎么几年过去,突然就成了“国家安全”的威胁,甚至需要政府亲自下场接管?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并不难懂。放眼全球,围绕半导体产业的博弈早已白热化。美国为了维持在科技领域的绝对优势,不断向其盟友施压,要求它们共同收紧对华技术出口。 荷兰手中握着全球光刻机巨头ASML这张王牌,早已身处风口浪尖。而安世半导体虽然在技术上不如ASML那般尖端,但它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生产的芯片,同样是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粮食”。控制了安世,就等于在另一个关键节点上增加了一个筹码。 斯霍夫首相的这番话,与其说是解释,不如说是一种姿态上的调整。他巧妙地将一个地缘政治问题,降维成了一个企业治理问题。 这就像是在一场激烈的拳击赛中,一方突然举起手说:“我们暂停一下,讨论一下裁判的判罚问题。”这无疑是一种缓兵之计,是想在已经造成既定事实后,为激烈的中荷关系找一个降温的台阶。 他不敢承认这是针对中方,因为那样的政治代价和经济反噬,荷兰可能根本承受不起。中国是荷兰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任何直接的对抗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从贸易投资到民间交流,无一幸免。 说这是“最明智的举措”,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和对外界的强硬宣告。毕竟,木已成舟,政府已经做出了决定,现在再表现出任何犹豫,只会让局面更加尴尬。 但这种“明智”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一个国家的营商环境,最核心的基石就是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今天可以因为“国家安全”接管一家中资公司,明天会不会因为同样的理由,对其他国家的投资也下手? 这种不确定性,会让所有外来投资者都感到寒意。荷兰一直以来以开放、稳定的商业环境著称,这一举动,无异于亲手在自己金字招牌上划了一道深深的裂痕。 在布鲁塞尔的记者会上,他的回答,其实是在多方力量撕扯下,所能找到的一个最不坏的托词。将责任推给一个CEO,既保全了“不针对中国”的面子,又为政府的强硬干涉找到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 然而,这种“退缩”式的辩解,真的能被接受吗?中方会轻易相信这只是个案吗?国际商界会因此放心吗?恐怕很难。 这更像是一场公关危机处理,而不是一个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案。当大国博弈的浪潮涌来,像荷兰这样的中等国家,想要在夹缝中保持平衡,既要守住自己的利益,又不想得罪任何一方,其难度可想而知。 斯霍夫的这番操作,或许能暂时稳住阵脚,但那道被划开的裂痕,以及由此引发的信任危机,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弥合。 这盘棋,荷兰看似走了一步“明智”的棋,但最终的输赢,或许才刚刚开始。对于这样的局面,你又有什么看法呢?这究竟是深谋远虑的战略布局,还是一步迫于无奈的险棋?

 
									 
									 
									 
									 
									 
									 
									 
									 
								
用户13xxx08
既然是CEO管理不善,那就不是国家安全问题,那原来的处理意见,就肯定是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