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买石油都得用美元。 美国为什么不制裁中国买俄罗斯石油? 国务卿卢比奥辩解说:“如果你制裁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全球油价就会上涨。” 2025年,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一次电视访谈中坦言,如果直接对中国购买俄罗斯原油采取制裁,将导致全球能源价格大幅飙升,进而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 不仅普通消费者要付出更高的成本,甚至美国自身的利益也会受到巨大影响。 这番话点出了一个尴尬的现实:面对中国从俄罗斯大量进口石油,美国或许已经失去了对全球能源市场的绝对掌控力。 从数据来看,中国在2025年上半年从俄罗斯进口了1.2亿吨原油,平均每天的进口量高达240万桶。 这个数字不仅占到了中国整体石油进口量的四分之一,还直接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实惠。 俄罗斯原油的价格相较国际油价低了每吨35美元,半年时间中国就省下了约42亿美元,一年下来节省的成本更达到200亿。 这些资金能够被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比如建设学校、修建交通设施等,普惠民众。 显然,这样的好处,没有国家会轻易舍弃。 更重要的是,中国国内的炼油基础设施与俄罗斯的重油供应紧密相连。 全国石油精炼能力为4.5亿吨,其中专门用于处理俄罗斯重质原油的设备就占了近2亿吨。 如果美国强行试图通过制裁阻止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后果不仅仅是中国要面对短期的供应问题,还包括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进行设备改造。 据估算,这项改造费用可能高达800亿美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对炼油厂来说,更是直接威胁到生存发展。 显然,这笔账,美国与其盟友不能忽视。 更为关键的是,石油贸易的支付方式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 过去石油交易基本都绕不开美元,形成了美元的国际支付霸权。 近年来,中俄之间的石油交易已逐渐脱离美元的控制。 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俄罗斯对中国的石油出口中有48%的结算是通过人民币完成的,几乎接近一半。 这种支付方式的变化意味着美元在能源市场的垄断地位岌岌可危。 更令人瞩目的是,中俄在能源交易中的创新方式——石油与黄金挂钩。 通过上海原油期货市场与莫斯科黄金市场的联动,石油的价值被直接与黄金挂钩,每吨原油对应价值约0.5克黄金。 这种交易模式无视美元汇率的波动,完全依托黄金作为硬通货保障交易稳定性。 从长期来看,这种模式可能将改变国际能源市场的规则。 中俄双方不仅在支付方式上实现了脱美元化,还将彼此的支付系统深度对接。 通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和俄罗斯国内支付系统的互联互通,中俄之间的能源交易中,有73%的资金流通过这两个渠道完成。 美国即使想通过传统的金融制裁手段阻断支付,也根本无能为力。 事实上,这种趋势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效仿。 例如沙特阿拉伯,其对中国的原油出口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经提升至22%。 更有消息称,伊朗计划在两年内实现石油贸易全面人民币结算。 如果美国执意采取制裁行动,无疑将把更多的产油国推向去美元化阵营,这对美元的地位和美国经济的全球影响力将是沉重打击。 而除了支付方式的变化,运输路线的转变也使得美国更难对中俄之间的石油交易进行干预。 过去,俄罗斯的原油需要穿越多个美军控制的关键航道,这使得美国有机会对运输动向进行监控,甚至施加压力。 如今中俄开辟了北极东北航道,这条新的运输路径不仅缩短了航程,还避开了美国势力范围。 通过这条航道,从上海到欧洲的鹿特丹港减少了近3700海里,节省了大量时间与运输成本。 更重要的是,这条航道的使用逐年增加,到2024年货运量已突破3800万吨,其中72%的货物来自中俄合作。 未来,随着零碳破冰船的投入使用,即使在严寒的冬季,这条运输线路也能保持高效运行。 在地缘政治上,美国试图主导北极航道规则的努力也受到了阻碍。 而许多西方企业,包括德国巴斯夫等大型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在北极区域建立物流枢纽,准备利用这条航线运输货物。 如果美国对中国实施制裁,这些西方企业势必会联合起来表达反对意见,因为制裁可能直接威胁到他们的商业利益。 从支付到运输,再到全球能源市场的供需格局,原本由美国主导的规则正在悄然瓦解。 美国如果选择对中国施加制裁,势必引发全球经济的连锁反应,而这些后果最终也会波及美国自身。 正如鲁比奥在镜头前所承认的那样,在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的问题上,美国已经无力掌控局面。 能源市场的变化能够深刻影响全球经济格局,也对地缘政治产生不可忽视的冲击。 您认为未来原油市场的支付体系会彻底去美元化吗? 中俄之间的合作模式是否会成为国际能源交易的新标准?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一起探讨全球能源市场的未来发展! “所有的变化,都从对规则的突破开始。” 信源:中印都买俄罗斯石油,为何美国不制裁中国?美国副总统万斯实话实说-妙语嘚吧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