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德外长取消访华,临行前接到北京要求,德抱怨称这是大国对小国的做法! 德国2

古今知夏 2025-10-27 13:03:36

难怪德外长取消访华,临行前接到北京要求,德抱怨称这是大国对小国的做法! 德国24日宣布,外长瓦德富尔临时取消了原定于26日开启的首次访华行程。德方给出的官方理由是“目前未能获得中方安排足够多的会谈”。 要说,中德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2024 年中国还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卖往中国的汽车、机械,一年就能赚走上千亿,怎么突然就把自己当 “小国” 了,这事并不是 “会谈不够” 那么简单,背后藏着的博弈,比表面看起来热闹多了。 瓦德富尔团队出发前,其实跟中方沟通过一轮。但中方提了个很实在的要求:要谈可以,先把话说清楚 — 比如德国为啥还在限制新疆光伏组件进口,中欧投资协定啥时候能重启,结果德方要么绕圈子,要么干脆不回应,反而把 “让中国放宽稀土出口”“限制中企进德国氢能项目” 列成了必谈清单。 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要知道,德国造汽车、搞新能源,98% 的稀土都得从中国买;中国光伏组件占全球产能的 80%,德国想搞能源转型,根本绕不开中国产品。现在德国一边想从中国拿好处,一边又给中国企业设门槛,这种 “只许自己占便宜” 的思路,中方当然不接受。 可巧的是,取消行程的时间点,刚好撞上欧盟在搞 “关键原材料法案” 投票。欧盟想在 2030 年前,把战略原材料的进口依赖度降到 65% 以下,可眼下德国对中国的锂、钴依赖度都超过 80%,稀土更是 98% 靠中国。 瓦德富尔本来想借着访华,用 “公平贸易” 当由头,逼中国少管稀土出口,结果中方直接把话挑明了“要是欧盟坚持对中国新能源材料加税,那我们也得重新看看,给德国汽车产业链的稀土供应要不要保障。” 这句话刚好戳中了德国的软肋。2024 年前三季度,德国汽车对中国出口降了 12%,可中国电动汽车在德国销量涨了 78%,大众、宝马都慌了 — 要是稀土断供,德国车企的电机都造不出来。瓦德富尔没辙,又不敢松口,只能找个 “会谈不够” 的理由把行程取消了。 而且德国自己家里也乱成一团。瓦德富尔属于基民盟,明年德国要大选,基民盟为了拉保守派选票,最近总喊 “中国产业威胁论”,还推动法案限制中企收购德国机器人公司。 可社民党主导的经济部不乐意了:德国工业已经停滞三年,巴斯夫在湛江投了 100 多亿欧元建基地,大众原本想在德国建电池厂,算完账发现成本比中国高两倍多, 最后还是转头跟宁德时代合作。商界天天跟政府喊 “别跟中国搞对抗”,瓦德富尔夹在中间,根本拿不出一个统一的对华方案。 这种情况下,瓦德富尔根本不敢跟中方谈芯片的事,只能绕着走。中方当然不接受这种 “避重就轻” 的对话,毕竟要谈就得把话说透,总不能只听德国提要求,中国的诉求却没人管吧? 结果德国这边倒先委屈上了,说什么 “大国对小国”。可大家都看得明白:中国从来没主动找德国的麻烦。2024 年上半年,中国还批准了德国博世集团在苏州建智能驾驶研发中心,投了 12 亿欧元;反观德国,一边享受着中国市场的红利,一边又搞产业保护,这种双重标准,怎么好意思说自己 “被欺负” 说到底,德国的抱怨,本质是接受不了自己的角色变了。以前德国靠工业优势,跟中国谈合作时总有点 “居高临下”,可现在中国在新能源、稀土、5G 这些领域越来越强,双方早就成了对等的合作伙伴。 瓦德富尔取消访华,不是中方 “刁难”,而是德国还没适应这种平等的博弈 — 既想从中国拿资源、占市场,又不想付出对等的尊重,哪有这么好的事 其实中国从来没关上门不让德国来谈。要是瓦德富尔真想推动合作,不如先放下 “我是老大” 的架子,别再搞双重标准,把新疆、中欧协定这些事说清楚,把中企的市场准入放开。 毕竟外交不是 “你提要求我照做”,而是互相尊重、各退一步。德国要是一直抱着 “大国欺小国” 的委屈心态,恐怕以后还得错过更多合作的机会。

0 阅读:60
古今知夏

古今知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