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让人类的“懒”有了新的温床。
当一切都能被AI写、被AI画、被AI翻译、被AI总结,
人开始丧失“深度思考的欲望”。
当我们有了趁手的工具,就不再练习自己的脑子,
忘了脑子才是指挥工具的核心。
以前是体力懒,现在是脑力懒。
我们越来越习惯用现成的答案替代思考,
用学到的模板或提示词复制粘贴,
代替自己头脑的逐步消化。
.
最近我在批阅学生的文章,时不时闻到“AI味”,
语法完美,逻辑顺滑,却没有半点独立思考。
还有学生直接用模板生成产品视频发到社交媒体,
系统自动打上了“AI生成”的标识。
捷径,并不总能通往更好的结果。
.
今天我还看到一条新闻:
德勤在为澳大利亚政府制作报告时,
使用AI生成了大量幻觉内容,结果错误百出。
报告被退回、重审,机构的信誉也受到质疑。
.
这些案例提醒我们——
很多人使用AI的最大问题是:
脱离了前期的策略思考,也缺乏后期的科学验证。
AI不是人类的替代者,而是人类能力的放大器。
它放大的是使用者的思维深度。
如果你思维清晰、有逻辑、有判断,AI能帮你更快到达目标;
但如果你只是抄、套、拼、粘,
它只会让你的平庸被放大。
.
所以,AI时代最该强化的,不是学会什么“使用技巧”,
而是要迅速加强以下这三个底盘能力:
.
战略思考力
战略思维不是空谈方向,它决定了每个项目的结果。
一个懂得战略思维的人,会先明确目标与边界,
再让AI介入执行,从而让输出精准落地;
.
逻辑架构力
如果平时做事就没有章法、思路、节奏,
那你怎么判断AI输出的内容是否真正合理?
逻辑架构力,是让你在面对复杂信息时不被带偏的核心。
.
语言沟通力
和AI对话的能力,本质上是你表达清晰度的镜像。
如果你日常就说不明白想法,AI怎么有效读懂意图,
你的提问有多清楚,AI的回答就有多精准。
.
当你停止思考连“什么值得做”“什么有价值”都要依赖AI。
那么,AI也不会帮助你获得人生质的变化。
.
未来属于那些能把战略思考力、逻辑架构力、语言沟通力与AI相融合的人。
而审美、判断、共情、洞察——
这些属于“人性高地”的能力,
也会成为最稀缺的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