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排放核水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污染很多海域,为何日本海鲜却不愁出口,大家也还在吃海鲜,难道日本另辟蹊径了? 2023年8月24日,日本开始排放福岛核污染水,各国立即叫停海鲜进口。可是一年多过去了,日本海鲜出口竟然恢复到90%的市场份额。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是科学战胜了恐慌,还是日本真的找到了什么巧妙的办法? 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正式启动福岛核电站污水排海计划,这个决定就像扔进平静湖水的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表示强烈反对,中国海关总署更是直接宣布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 这个反应有多激烈?2024年4月的数据显示,由于中国的禁令,日本对中国海产出口额同比下降57%,日本全年海产出口总额下降17%。要知道,中国可是日本海鲜的最大买家,这一刀切下去,日本渔业界可以说是伤筋动骨。 面对这种困境,日本人开始动脑筋了。既然直接出口不行,那就想办法绕道走。据日本民间人士透露,他们要学”阳澄湖洗澡大闸蟹”的操作手法,把日本海产品弄到越南等地”洗一洗”,就变成了当地产品。 这招还真管用。越南因为劳动力成本较低,而且对外来投资持开放态度,成了日本海鲜的理想”中转站”。多家日本企业已经在越南开始试点扇贝的加工,将大概有接近20吨的扇贝通过加工换上越南的标签。 不过,这种迂回战术只能解燃眉之急,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24年。经过多轮艰苦的谈判,中日双方达成共识,中国派遣专家团队前往福岛附近海域,进行独立的海水和海产品采样检测。这次不是日本单方面说了算,而是有了独立的第三方检验。 2025年初检测结果公布,显示样本中的放射性物质浓度,包括氚、铯-137和锶-90等,均在国际标准的允许范围内,未见异常。这个结果让很多人松了一口气,但专家也提醒,这只是短期检测结果,长期影响还需要持续观察。 有了科学数据的支撑,市场信心开始恢复。中方表示将基于科学证据着手调整有关措施,逐步恢复”符合规准的”日本水产品进口。消息一出,日本渔业界可以说是喜出望外。 但说实话,日本海鲜能够”起死回生”,靠的不只是这些操作。数据显示,虽然失去了中国这个大市场,但日本农林产品的总出口只下滑了1.8%,这说明他们在开拓其他市场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以受打击最严重的扇贝为例,2024年出口下降37.2%,但考虑到中国之前占了日本扇贝出口的一半,这意味着不到一年时间,日本扇贝业已经找到了四分之一的替代市场。 东南亚各国虽然没有一刀切禁止,但检测标准可是提得老高。泰国海关把每批货的抽检样本量翻了倍,马来西亚要求附上详细的核素检测报告,新加坡连集装箱缝隙里的粉末都要化验。这些严格的检测程序,让日本海鲜在东南亚市场勉强站稳了脚跟。 不过,真正让人意外的是,日本海鲜出口竟然恢复到了以前90%的市场份额。这个数字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仔细想想也有道理。一方面,经过独立检测的海鲜确实在数据上显示安全;另一方面,日本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确实找到了不少替代市场。 韩国官方也表示,日本核污水排海1年以来,未发现任何核辐射超标的事例。这种表态对于恢复市场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这种恢复是否可持续,还是个问题。专家认为,放射性物质在海水中扩散、沉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的过程极为缓慢,短期的检测结果并不能代表长期的生态影响。 截至2024年6月20日,福岛第一核电站储罐中储存的核污染水总量仍有131.6万吨,而目前累计排放的6.24万吨核污水,也仅占目前核污水储存量的不到6.5%。这意味着排海还将持续很长时间。 从消费端来看,虽然检测数据显示安全,但消费者的心理阴影不是一朝一夕能消除的。很多人对”核污染海鲜”这个标签依然存有疑虑,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 日本海鲜的”复活”确实出人意料,但这背后既有科学数据的支撑,也有商业手段的运作。短期检测结果不能代表长期生态影响,这个问题还需要时间来回答。你觉得基于目前的检测结果,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对日本海鲜的态度?还是说应该继续保持谨慎?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