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24年,朱棣在征战漠北的途中突发疾病身亡。朱棣的贴身太监和大臣杨荣、金幼

代天谈历史 2025-10-29 17:03:41

公元1424年,朱棣在征战漠北的途中突发疾病身亡。朱棣的贴身太监和大臣杨荣、金幼孜三人密谋,把朱棣的尸体装进了锡制棺材中跑了近千里路,最后被悄悄拉回北京!但若不是三人此项周密的计策,大明可能会面临着一场大混乱。 明成祖朱棣从燕王起兵靖难,一路杀到皇位,二十二年永乐盛世,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五次亲征蒙古,哪一件不是大手笔?可人总有扛不住的时候,1424年夏天,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第五次北上,本想一举荡平瓦剌和鞑靼,谁知在榆木川这荒凉地带,六十四岁的他突然病倒,就这么去了。 史书上说,他是中暑加旧疾发作,临终前还口谕让太子朱高炽继位。这下子麻烦大了,大军还在千里之外的沙漠里,京师空虚,蒙古人随时可能杀回来。 朱棣身边这三人,杨荣、金幼孜和太监马云,平时就是他的左膀右臂。杨荣是湖南人,科举出身,早年就进翰林院,靖难后帮朱棣稳住文官圈子,升到大学士,办事稳当,从不乱来。 金幼孜江西泰和的,书法大家,性格直爽,掌礼部和翰林,北征时总跟着出谋划策。马云呢,内廷老资格,专管皇帝起居,忠心耿耿。这仨人一合计,决定先瞒着。为什么?因为前有秦始皇沙丘之变,赵高篡改遗诏,扶苏冤死,秦朝三年就亡了。 明朝这会儿,朱高煦那汉王野心勃勃,早就在乐安养兵,靖难时立过功,朱棣也偏爱他这勇猛劲儿。要是知道哥哥没了,他带兵直扑京城,朱高炽那体胖多病的太子哪扛得住?再说军中蒙古降兵不少,一慌神准反水。 他们怎么瞒的?简单粗暴,先封口。军中谁靠近皇帝帐篷,一律挡驾,说陛下在歇息。朱棣的龙车照旧前行,早晚还假模假样送饭,喊“陛下用膳”,帘子后没人应,但谁敢多问?关键是尸体处理,七月天热,搁着就烂。杨荣他们想出招,征士兵的锡壶锡盆,全熔了铸成大锡棺,朱棣裹尸布一放,密封严实,抬进车里。 这锡棺不光防臭,还重,晃荡起来像活人坐着。队伍继续南下,假装巡视边疆,斥候来探,也就射箭赶走。杨荣最机灵,拿着玉玺快马加鞭,先一步奔北京,路上风尘仆仆,十来天就到。剩下金幼孜和马云押阵,盯着军纪,一路稳稳的。 杨荣一进京,直奔东宫,朱高炽听完脸都白了,但这人稳,马上加派守卫,稳住百官和宗室,别让风声走漏。朱高炽是长子,早立太子,可他不爱折腾,喜读书,体格差,朱棣总觉得他不像自己。 反观朱高煦,骑射一流,靖难时冲锋在前,朱棣几次想废长立幼,都被内阁和徐皇后劝住,按祖制走长幼序。朱高炽没慌,派孙子朱瞻基带兵北上接灵。朱瞻基二十出头,聪明能干,骑队风风火火赶到开平,那儿大军刚到,就发丧。士兵哭天抢地,队伍掉头南返,一路无事。 九月,灵柩进北京,从锡棺转金棺,朱高炽登基,改元洪熙。这事儿办得滴水不漏,大明没乱。朱棣谥太宗,葬长陵,朱高炽上台就减税宽刑,缓一缓民怨。杨荣和金幼孜立大功,继续当大学士,杨荣到正统五年才病故,七十岁;金幼孜干到宣德六年,六十三去。马云低调退隐,余生在内廷晃荡。 可这瞒天过海的把戏,也没让朱高煦死心。洪熙元年,朱高炽在位才十个月就崩了,朱瞻基接班,当宣德帝。朱高煦眼瞅机会,宣德四年八月,在乐安起兵反,带几万亲兵,直奔北京,想抢皇位。 他这人野心大,平时就窝火,觉得兄长不配。朱瞻基不惯着,亲征乐安,朱高煦兵败如山倒,城破被俘。押回京,自缢而死,五十七岁。九个儿子全杀,媳妇郭氏也处死,汉王府从此烟消云散。 这场叛乱死伤上万,要是朱棣死讯早漏,朱高煦早动手,大明内耗更狠,蒙古人说不定就南下了。

0 阅读:611

猜你喜欢

代天谈历史

代天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