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宝马中国正式加入“开源创新发展推进中心”,成为该中心首个外资车企成

啊笑槐看汽车 2025-10-29 17:37:58

10月28日,宝马中国正式加入“开源创新发展推进中心”,成为该中心首个外资车企成员。外界或许将此解读为一次技术合作,或一次品牌对中国市场的再次示好。但深入来看,宝马正试图将自己从技术输出者,转变为中国智能汽车生态的共建者。“加入”只是表象,背后真正值得探讨的问题,汽车十三行以十问十答的形式挖掘宝马加入“开源创新发展推进中心”后的真实意义。

一、宝马加入“开源创新发展推进中心”,到底意味着什么?

中国信通院主导的“开源创新发展推进中心”是国家级开源协同平台,目标是推动中国汽车软件的自主可控,从软件架构、工具链、标准接口到行业生态构建,串联起从政府政策到企业实践的完整链条。过去,这个平台几乎只聚焦本土科技和整车企业,但宝马的加入,打破了合资品牌与开源体系之间的边界。这是第一次有外资车企将自身深度嵌入中国智能化主干网络中,标志着中国在“软件定义汽车”领域已不再只是用户市场,更是行业定义者。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宝马首次把自身的数字系统能力纳入中国本土软件产业的协同机制中,这种身份转变的背后,是对权力结构、技术节奏与组织边界的全方位重构。

二、白银会员是什么?宝马在其中扮演的到底是怎样的角色?

不同于以往车企在中国“入群观望”的姿态,宝马这次以“白银会员”身份加入中心,承担的是共建者而非使用者的角色。作为白银会员,宝马要开放部分能力供生态使用,同时参与制定部分核心规则,比如智能座舱操作系统的接口规范、域控制器间通信协议、工具链稳定性验证流程等。此外,宝马还需提供实际的软硬件测试环境,成为开源生态在实际车型验证层面的重要一环。这不仅仅是技术输入,更是宝马进入本土软件“权力生成机制”的关键一步。

三、为什么宝马的软件战略要在中国开启第二阶段?

宝马在中国深耕已超过20年,但真正的转折点是其德国本部之外最大的软件研发能力体系已经落地中国。在北京、上海、沈阳、南京等地,宝马已建成包括整车电子电气架构、车载OS、自动驾驶域、整车集成等完整研发体系。它不仅能本地开发,更能独立测试、闭环验证、推送OTA。

更重要的是,宝马面对的是一个高速演化的市场,中国用户对智能化功能的接受与迭代速度已远超欧美,原有总部主导的功能规划路径已跟不上中国市场的体验预期。把研发能力交给中国本地团队,不是简化流程,而是避免失速。

四、软件为何已成为宝马新的竞争轴?

过去宝马以动力系统、底盘调校与豪华质感作为品牌底座,但在“软件定义汽车”语境下,这些优势需要被代码重新表达。智能化之后,悬架调校需要写进响应模型,驾驶风格要嵌入ADAS算法,座舱氛围需通过HMI系统来唤醒感知。这意味着,宝马能否把“驾驶乐趣”翻译成一套可不断迭代的技术语言,将直接决定其品牌认知是否具备代际延续性。而这套语言的生成地,正在从德国实验室迁向中国智能驾驶的真实道路和用户语境。

五、车企开源是主动还是被动?

中国智能化车企的技术爆发速度、生态集成能力、用户适配效率已对传统车企形成系统性压力。从华为、小鹏到比亚迪、理想,主流玩家的架构控制力与软件自研能力已能打穿整车节奏。若沿用传统黑盒式供应商交付逻辑,面对本土对手的功能体验将始终滞后一拍。加入开源平台并非单纯为了降本增效,更重要的是重建软件能力的系统协作方式,把传统“线性供应关系”变成“生态共创关系”,从而在结构上更贴近中国的技术生成方式与更新节奏。

六、宝马能为中国开源生态带来哪些“增益”?

宝马作为最早在中国建立整车软件研发的外资品牌,拥有20余年从架构搭建、整合验证到性能调优的系统经验。宝马的软件工程能力尤其在稳定性、安全冗余、复杂工况处理逻辑方面有丰富沉淀。比如其对整车域控制器间安全通信的处理机制、对能量管理逻辑与驾驶模式协调方式等,都具有显著参考价值。

更值得注意的是,宝马早在几年前就设立了“初创车库”,将创新视为长期战略。通过这套机制,宝马引入中国早期科技公司并协助其成为供应商,而非仅把他们视为功能模块的外包方。这种基于“信任建构”的开放体系,也将在开源生态中成为一种方法论式的实践输出。

七、在与本土创新力量协作中,宝马获得了什么?

宝马与阿里在语音语义与车载服务场景定制方面有长期合作,与华为在智能驾驶平台上保持技术接口开放,与Momenta等国内算法公司探索城市通勤场景中的L2+能力边界。这种合作形式并非采购,而是共同训练、共同验证、共同归档,宝马正在逐步把这些能力纳入自身算法体系中。

另一方面,初创车库作为平台持续引入本土新兴科技团队,比如多模态识别算法公司、高精定位模块开发商、车内环境感知团队等,这些创新输入反过来推动宝马整体开发节奏由“先行测试”变为“实景迭代”,研发逻辑发生了根本改变。

八、加入开源之后,中国消费者能感知到哪些不同?

2026年即将在中国国产的BMW新世代车型,是宝马在开源平台参与之后的第一个完整成果展现窗口。在这些新车上,用户将体验到功能更新频率的大幅提升,语音交互的反应速度与上下文理解能力显著增强,导航服务与智能推荐更本地化,并且在智驾方面,车辆能更早识别中国城市中的非规则场景与复杂路况。

更深一层的变化在于,宝马在中国的新车型已不再是“全球同步开发之后的本地适配版本”,而是中国工程团队主导定义、测试与交付的原生车型。这种改变所带来的体验张力远超参数表上的差异。

九、开源会削弱品牌的护城河吗?

技术开放不等于体验同质,宝马参与的是底座架构与基础能力层的协同建设,在关键的性能调校、决策风格、场景表达等层面,仍会坚持自己的系统哲学。例如宝马会保留其对加速与制动曲线的定义权、智能座舱中的人机交互风格、以及驾驶模式与动力响应的组合逻辑。

在软件架构逐步标准化的大背景下,真正能区别品牌气质的,反而是如何利用同一底座,雕刻出不同的人机语言。宝马选择主动开放,恰恰是为了集中资源将精力投注在最能体现体验价值的“顶层表达”上。

十、这一步,代表宝马对未来权力格局的怎样判断?

从制造时代起,汽车品牌的全球化逻辑常常以“在中国销售”为目标;到了电动化阶段,“在中国制造”成为关键转折。但进入智能化竞争周期后,核心已变为“在中国定义”。中国既是最大的消费市场,也是最大的场景训练场与生态共创区。

宝马此次加入“开源创新发展推进中心”,意味着宝马正在从德国总部驱动逻辑中抽离部分权力结构,交由中国市场与中国工程团队重新定义。宝马不只将中国作为市场和工厂,还在中国重构研发、嵌入技术、全球共享。

大v聊车宝马

0 阅读:0
啊笑槐看汽车

啊笑槐看汽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