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贪官新纳了个小妾,小妾机灵得很,见贪官天天往家里搬金银,就故意捧着个空匣子叹气道:“大人您看这匣子,空着多寒碜,不如装满铜钱,好歹听着响儿也热闹。” 谁也不知道,这小妾说这话时,手心攥得全是汗。她原是江南书香门第的女儿,父亲曾是地方小吏,因不愿同流合污被诬陷罢官,郁郁而终后家道中落,她才被辗转卖到这贪官府中。入府三个月,她亲眼见贪官把搜刮来的绸缎堆成山,把沉甸甸的元宝锁进地窖,甚至半夜里还有下属偷偷送金银,临走时还低声说“大人放心,账目都做干净了”。她见过太多达官显贵一夜倾覆的惨剧,父亲临终前“为官当清,贪字是刀”的话,更是刻在她心里。 贪官当时正摩挲着刚得来的玉如意,闻言嗤笑一声,抬手捏了捏小妾的脸:“傻丫头,铜钱能值几个钱?老夫要的是黄金白银,是奇珍异宝,这些才够撑得起场面。”他嘴上不屑,心里却没把这话当回事——他是州府通判,管着盐铁转运的肥差,上面有靠山,下面有爪牙,这些年贪的钱财早已是天文数字,哪会把一个小妾的“玩笑话”放在心上。小妾见他不听,也不敢再多说,只是往后每次贪官搬回新的财物,她都会悄悄把自己房里的首饰换成普通银饰,甚至偷偷把一些散碎银子换成铜钱,塞在匣子最底层。 旁人都笑小妾傻,放着金银不藏,偏要攒这些“不值钱”的铜钱。可只有小妾自己清楚,她攒的不是铜钱,是活命的机会。古代吏治虽有松懈,但历朝历代对贪腐的惩处从不含糊,轻则抄家流放,重则株连九族。她见过前两年邻州的知府,不过贪了几千两银子,就被查出后满门抄斩,家眷要么没入官奴,要么流落街头,下场凄惨。她一个无依无靠的小妾,若是贪官倒台,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只能跟着陪葬。 没过两年,朝廷新派了御史巡按地方,专门清查贪腐。贪官的靠山先一步倒台,他的罪证很快被翻了出来。御史带人抄家时,地窖里的金银珠宝装了整整十五车,连房梁上都藏着金条,看得人触目惊心。贪官被押下堂时,面如死灰,嘴里反复喊着“我有靠山,我冤枉”,可没人再理会他。府里的其他妻妾哭天抢地,她们房里搜出的贵重物品,都成了加重罪责的证据,一个个吓得瘫倒在地。 唯独小妾,她房里除了几件旧衣裳,就只有那个装满铜钱的匣子。御史审问她时,她如实说:“大人每次贪墨,妾身都劝他收敛,说不如攒些铜钱安稳度日,可他不听。妾身无依无靠,只能自己攒些铜钱,只求日后能有条活路。”一旁的老管家也作证,说曾不止一次听见小妾劝贪官“莫要贪得无厌”。御史念她并非同谋,还曾试图规劝,便从轻发落,让她带着那个铜钱匣子回了江南。 后来有人说,这小妾是真机灵,用一匣子铜钱换了条命。可只有她自己知道,那哪里是机灵,是在乱世中求生的本能。很多人骂古代小妾趋炎附势,却忘了她们大多身不由己,没有反抗的资本,只能用最隐晦的方式保护自己。而那些像这位贪官一样的人,总以为权力能遮天,钱财能护身,却忘了“贪如火,不遏则燎原”的道理,终究逃不过法网恢恢。 小妾的话,真的只是想要“听个响儿”吗?其实不然,她是在提醒贪官,凡事留一线,过满则亏。可贪婪的人,往往听不进逆耳忠言,只看得见眼前的富贵。古往今来,多少贪官都是这样,从一点点小贪开始,逐渐变得肆无忌惮,最终落得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下场。 说到底,钱财是身外之物,权力是一时之幸,唯有知进退、守底线,才能长久安稳。小妾的一匣子铜钱,不仅救了她自己,更给世人提了个醒:贪腐之路没有回头路,再聪明的算计,也抵不过“天道好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