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打得这么费劲,就是因为顿巴斯地区,哪怕随便一个住宅楼,一个工厂厂房都修建得碉堡一样结实!这就要从苏联押送大批纳粹德军俘虏,重建顿巴斯地区开始说了。 二战打完那会儿,苏联可是惨透了,国土被战火犁了一遍,城市成了废墟,工厂全停了工,要想站起来就得赶紧搞重建。 刚好那时候苏联抓了大批德军俘虏,算上德军正规军和仆从军,总共超过 348 万,这些俘虏自然就成了重建的主要劳动力。 而顿巴斯这地方太重要了,本来就是苏联的工业心脏,有煤矿有钢厂,重建必须先从这儿下手,于是一批又一批德国俘虏被押送到了这里,扛起了锄头和钢筋。 这些德国俘虏可不是普通劳工,他们本来就是军人,骨子里带着修工事的严谨劲儿,建楼跟筑堡垒似的,一点不含糊。苏联当时也不惜成本,反正要的是结实耐用,还派了内政部、克格勃的人盯着,生怕偷工减料。 当然也给了点激励,比如先干完活的一天能领 700 克面包、100 克鱼,一个月还能拿 7 到 10 卢布买东西,这帮俘虏干活就更卖力了。 就这样,顿巴斯的住宅楼、矿山、拖拉机厂、板材厂一座座建了起来,墙砌得比城墙还厚,地基打得比炮台还深,谁能想到几十年前的重建工程,成了现在俄军最头疼的 “拦路虎”。 就说恰索夫亚尔那仗吧,这地方就一个小城,可俄军硬生生打了 16 个月才拿下来,平均每天推进还不到 100 米。 为啥这么难?因为乌军把当年俘虏建的房子全改成了堡垒,地下室藏兵,中层架反坦克导弹,顶层放狙击手,层层设防。 城里那座耐火材料厂,本来就是当年德军俘虏亲手建的,钢筋混凝土浇得极厚,俄军用 1500 公斤的 FAB 巨型炸弹炸,足足轰了上百枚才把楼炸塌,就这乌军还躲在地下隧道里反击,最后没法子只能用喷火器和温压弹清剿,伤亡大得吓人。 巴赫穆特就更别提了,简直成了 “绞肉机”,41.6 平方公里的地方被炸成了废墟,可仗还是打了好几年。乌军守在这里全靠那些老房子,高层公寓楼成了天然的狙击点,工厂厂房的厚墙能扛住榴弹炮轰击。 有个被俘的乌军士兵说,他们 16 个人守一栋楼,最后就活下来 5 个,俄军那边也没好到哪儿去,每次逐楼清剿都得手榴弹互掷,近距离拼杀。 西方记者去前线看了都吓着了,说每平方米土地上平均落下 3 枚炮弹,这哪是打城市战,简直是啃钢筋混凝土。 马里乌波尔的亚速钢铁厂更是把这种 “结实” 体现到了极致,这厂子当年也是德军俘虏参与修建的,后来又扩建了地下设施,光地下隧道就纵横交错好几层。 俄军把外围都占了,就这钢铁厂硬是围了两个多月,普京都下令别强攻了,怕伤亡太大。最后没办法,只能用重炮日夜轰炸,再派突击队一点点清剿,里面的乌军靠着坚固的地下工事,硬生生扛了这么久,可见当年建的时候多扎实。 还有多布罗皮利亚那片的煤矿区,也是当年俘虏建的,乌军把通风井改成了工事,躲在里面打伏击。俄军最后用 1.5 吨的 FAB 炸弹直接炸穿地面,引发地层塌陷,才把里面的乌军活埋,不然还得耗更久。 要知道,这些建筑可不是专门修的工事,就是普通的住宅和工厂,可当年按 “堡垒标准” 建起来,现在随便改改就能用,乌军根本不用费心修防御工事,现成的 “堡垒群” 就在那儿。 俄军也想了不少办法,搞 “拆楼式推进”,用巨型炸弹炸,派突击队钻地道,可架不住这地方的建筑太多太结实。 你炸塌一栋楼,乌军早就转移到隔壁另一栋,反正每栋都一样坚固。而且这些老房子内部结构复杂,俄军进去就容易迷路,还得防着暗堡和陷阱,推进速度能不慢吗?伤亡能不大吗? 说来说去,俄军打得费劲,真不是战斗力不行,就是栽在了这些几十年前建的硬房子上。当年苏联用德军俘虏重建顿巴斯,是为了恢复生产,哪想到几十年后,这些带着历史印记的建筑成了战场的 “钉子户”。 那些德国俘虏恐怕也不会想到,自己当年按军人标准建的房子,会在几十年后变成阻碍战争的 “碉堡”,这历史的巧合,真是让人唏嘘。 但不管怎么说,事实就摆在这里,顿巴斯这些结实的建筑,确实成了俄军前进路上最棘手的障碍,这也是没法子的事,谁让当年建得这么扎实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