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萧克不顾反对处决一司令员,不料宋时轮、邓华相继弃他而去。说起萧克,就

盘盘鸭 2025-10-31 16:02:41

1939年,萧克不顾反对处决一司令员,不料宋时轮、邓华相继弃他而去。说起萧克,就不得不说被他处决的高志远。这两人之间的争议,不论过去多久,总会被人翻出来说事,有人说萧克应该杀了高志远,也有人说不应该。   这具体是个什么事呢?   1942 年,晋察冀军区的办公室里,萧克盯着挺进军番号撤销的文件,沉默良久。   窗外的落叶飘进窗台,他想起 1939 年平西刑场的那声枪响,和宋时轮愤怒的脸。   “自毁长城” 四个字像针一样扎在心里,这三年来,他总在想如果当初做了不同选择。   谁能想到,这位曾指挥千军万马的将领,人生会因一次处决决策拐向不同方向。   从红军名将到挺进军司令员,再到如今的副职,他的经历里藏着时代的重量。   1907 年,萧克出生在湖南嘉禾的一个普通农家,从小就爱听岳飞抗金的故事。   18 岁那年,他瞒着家人参加国民革命军,在部队里接触到进步思想。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武装革命的道路。   红军时期,他从连长做起,凭着出色的军事才能,一路升到红六军团军团长。   长征路上,他带领部队突破敌军封锁,多次立下战功,是红军中有名的年轻将领。   抗日战争爆发后,萧克被任命为挺进军司令员,驻守平西,负责冀热察地区的抗日斗争。   那时的他刚过三十,意气风发,一心想带领部队打鬼子,收复失地。   挺进军刚组建时,兵力分散,装备落后,萧克四处奔走,整合抗日力量。   高志远带着冀东抗联的两千多人投奔时,萧克曾满心欢喜,觉得抗日力量又壮大了。   他亲自到营地看望高志远的部下,承诺会尽快解决部队的粮饷问题。   可没过多久,矛盾就开始显现。 高志远的部下大多是冀东子弟,思乡情绪严重。   每天都有人找高志远请愿,要求 “打回冀东”,甚至有人私下抱怨挺进军 “不敢抗日”。   萧克多次召开会议,解释当前局势:日军在冀东布下重兵,硬拼只会白白牺牲。   可高志远听不进去,他觉得萧克 “过于保守”,甚至在私下里说挺进军 “畏敌避战”。   两人的分歧越来越大,开会时经常吵得面红耳赤,部下们也渐渐分成了两派。   真正让萧克下定决心的,是高志远联系吴佩孚的事被曝光后。   当时日军正拉拢吴佩孚,外界都传他要投敌,高志远却私下派人找吴佩孚要军饷。   萧克得知后,立刻找高志远谈话,问他为什么要联系有投敌嫌疑的人。   高志远却理直气壮:“兄弟们快没饭吃了,我找吴佩孚要军饷,有错吗?” 他没解释自己只是想凑粮饷回冀东,反而觉得萧克 “小题大做”,不信任自己。   再加上后来有情报说高志远和日本人接触,虽然没实锤,但战时的猜疑已经埋下。   1939 年春天,萧克以开会为由,将高志远请到司令部。   见面时,他看着高志远腰间的配枪,突然说:“高司令,你的枪借我看看。” 高志远没多想,随手递了过去,萧克接过枪,立刻下令将高志远拿下。   宋时轮和邓华连夜赶来求情,劝萧克将高志远送延安审查,不要当场处决。   可萧克觉得战时情况特殊,一旦高志远真有异动,后果不堪设想,最终还是没松口。   公审大会当天,平西的百姓来了很多,高志远在会上喊冤,却承认了联系吴佩孚的事。   枪声响起后,高志远的老部下当场就有几百人离队,后续又有上千人陆续离开。   宋时轮气得在会议上跟萧克对骂,没过多久就申请调回延安,邓华也心灰意冷。   挺进军的战斗力大幅下滑,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942 年,番号被正式撤销。   萧克也被调去晋察冀军区当副职,从此再没获得独当一面的机会。   新中国成立后,萧克先后担任过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职。   他很少提起挺进军时期的事,只是在撰写回忆录时,简单记录了那段经历。   有人问他是否后悔处决高志远,他沉默了很久,只说:“战时的决策,没有回头路。” 晚年的萧克专注于党史研究,还写了不少关于红军历史的文章,为后人留下了珍贵资料。   1988 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当时解放军中资历最老的上将之一。   2008 年,萧克在北京逝世,享年 101 岁。   他的一生,经历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   关于 1939 年处决高志远的争议,至今仍在被人讨论,有人理解他的战时决策,也有人批评他过于武断。   但无论如何,萧克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都被永远记录在史册中。   他的故事也告诉后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深远,而历史的真相,往往需要时间来沉淀。     信息来源:《冀热察抗日斗争史》晋察冀军区党史研究室

0 阅读:1
盘盘鸭

盘盘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