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怀好意,越南对中国出手了! 10月29日媒体爆料,越南工贸部应生产商申请,对原产于中国的热轧板卷启动反规避调查,如果没有通过,咱们或许要交付高额反倾销税!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这事看似是贸易流程,实际上是精准下套。 所谓“反规避调查”,本质就是越南怀疑中国企业在绕规则卖货——比如改个规格、换个产地、在越南简单加工一下,再以“越南制造”出口。 可问题是,这得有实证、有逻辑、有链条,不是谁想查就能查,没有扎实证据就开调查,在国际贸易规则里,就是赤裸裸的滥用手段。 那越南为什么老盯着热轧板卷?因为它是钢铁行业的“基础盘”,汽车、家电、船舶、建筑,处处都离不开。 谁掌握了这类材料,谁就能稳住制造业的成本线。 中国在这块的优势太明显——产能大、质量稳、成本低,越南要自己造,还得靠进口中国的设备和原料。 偏偏越南的钢厂这几年扩产太快,市场吃不下,只好找个理由把外来的竞争者堵门外。 看看数据就知道,中越钢铁的关系有多深,去年,中国出口到越南的钢材超一千二百万吨,其中热轧板卷就占了三分之二。 而越南的工厂造车、建楼、搞制造,全靠这原料撑着,现在要是加税、设限,受伤的可不光是中方出口商,越南自家的下游产业也得跟着涨成本。 更讽刺的是,这已经不是越南第一次对中国动手,今年7月,他们刚刚宣布对中国热轧板卷征收最高27%的反倾销税,时隔三个月又搞一轮“反规避”,说白了就是二次加码。 背后推手是本国几家大钢企——和发、台塑河静,这俩正大肆扩产,眼看中国钢材卖得太火,就开始喊“市场被冲击”。 但问题是,中国钢材价格下降是全球行情,拿这当借口显然牵强。 这波操作看似为保护本国企业,实则拆了自家制造业的底,热轧板卷一加税,越南的造船、汽车、家电厂全得掏更多钱买原料,要么利润压缩,要么把成本转嫁下游,最终伤的还是自己。 网友都说,这就是“杀敌三千,自损八百”。 而越南这一招表面护产业,实际上是绑了自己的手脚。 热轧板卷不是随便换个供应商就能解决的问题,这东西讲究稳定供应和工艺兼容,越南自己的产能虽然在涨,可技术和成本还差一截,短时间根本填不上中国留下的空缺。 真要把中国钢材堵门外,越南制造业的车间可能立刻“断粮”。 更关键的是,这次调查的范围还挺“精”,越南挑的规格区间、产地范围,全是针对过去几个月中国出口量增长最快的那部分,意思很明显:只要你卖得好,我就查你。 可反规避调查可不是想查就查,它得拿出供应链、运输路径、加工记录这些硬证据。 越南若拿不出确凿依据,反而会触犯世贸规则,沦为典型的滥用贸易救济案例。 要知道,中越两国都在RCEP框架下,签过自由贸易协定,承诺降低关税、减少壁垒,如今越南反其道而行,等于是自己撕协议。 照这趋势下去,不光会让中越经贸关系降温,还会让其他伙伴国心生戒备,没人愿意和一个随时可能“翻脸”的成员国搞深度合作。 更何况,越南制造业之所以能在这些年崛起,就是因为中国带去了资本、设备和供应链。 现在动不动就对中国产品加税,本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就拿热轧板卷来说,中国的产品性价比高、供货稳,越南企业用着反而能降低整体制造成本,结果现在为了几家本土钢厂的利益,把全国制造业都拖下水,这算盘打得太短视。 从长远看,这种贸易保护政策最终只会让越南失去竞争力,巴西当年搞高关税保护本土计算机产业,结果造出来的电脑又贵又慢,最后不得不重新开放市场。 越南如果继续照这个思路走,很可能重蹈覆辙。 对中国来说,这事既是挑战也是提醒。 我们的企业得学会用规则维权,保留好原产地和生产链的证据,一旦遇到不合理调查,就要拿起法律武器反击,同时也要多元布局,别让出口太依赖某个市场。 贸易战玩来玩去,最后都是两败俱伤,越南这次的“小动作”,或许能让本土钢厂喘口气,但绝不是长久之计。 说白了,谁靠竞争赢市场,谁才能站得稳,越南这次的反规避调查,打的是别人,疼的还是自己。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