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裁究竟有没有用?看看如今的洛马就知道了,什么叫做“慢性死亡”! 美国军工巨头洛马的日子相当不好过,曾经在全球军火市场呼风唤雨,现在却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这种困境不是突然降临,而是一步步被“磨”出来的,说到底都是自己选的路。 作为长期掺和对台售武的主角,洛马早就被盯上了,之前还觉得无所谓,仗着自己家大业大,以为随便应付一下就能蒙混过关,没料到制裁的威力会这么持久,这么致命。 放在几年前,洛马的生产线忙得热火朝天,尤其是主打产品五代战机,订单排得老长,一年能下线一百几十架,那会儿不管是美军还是外国客户,都抢着要货。 可现在再去看,生产线冷清了不少,就算勉强凑出一些成品,也只能乖乖停在停机坪上,堆得满满当当,有的甚至要摆到厂外的马路上,看着热闹,其实全是中看不中用的摆设。 这些飞机看着是造出来了,却没法正常交付,更别说升空执行任务,核心问题就是缺关键零件,发动机、雷达这些要害部位的部件断供了,几百架新机就这么搁着,成了只能看不能用的“空架子”。 之所以会闹零件荒,根源就在稀土上,现代武器制造离不了稀土,尤其是先进战机,不管是传感器、电子设备还是发动机,都得用这种关键资源,洛马自己也承认,产量下滑、交付受阻,跟稀土断供直接挂钩。 全球大部分稀土加工都掌握在咱们手里,之前没收紧的时候,洛马还能顺畅拿到货,一旦开始管控,他们的麻烦就来了。 除了生产端卡壳,洛马的钱包也越来越瘪,之前在华还有不少合作项目,像核电站安全系统订单、联合研发项目这些,都能带来稳定收入,制裁一来,这些合作全被叫停,直接断了一条财路。 国际市场上的客户也开始打退堂鼓,谁也不想订了货拿不到手,或者后续维护缺零件,纷纷转投其他厂家,订单流失越来越多,营收降了,研发投入自然跟不上,新技术搞不出来,老产品问题一堆,陷入恶性循环。 高管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入境限制让他们没法到处跑业务,想拓展新市场、维系老客户都成了难题,更麻烦的是,这些高管大多身兼数职,控股或参股其他公司,制裁的影响顺着这层关系扩散开来,连带其他关联企业也受波及,牵一发而动全身。 之前美国企业总觉得自己是制裁老手,随便挥舞大棒就能压制别人,没想到这次轮到自己被制裁,才体会到那种处处受限、步步维艰的滋味。 很多人可能觉得制裁就是走个过场,可洛马的现状明明白白摆在那,制裁从来不是短期的冲击,而是慢慢收紧的绳索,不是一下子把企业搞垮,而是从供应链、市场、资金、人才各个方面下手,一点点消耗实力,让其慢慢失去竞争力,这种“慢性消耗”比直接打击更致命,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回天乏术。 这也不是针对某一家企业,而是明确传递一个信号,任何企业只要敢触碰红线,干涉内政,就必须付出代价。 别以为大企业有背景、有技术就能为所欲为,在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面前,再大的企业也得守规矩,洛马的遭遇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抱着侥幸心理踩红线,看似能赚短期利益,最终只会砸了自己的饭碗。 那些还在观望或者想跟着掺和的企业,真该好好看看洛马的下场,别等到制裁落到自己头上才追悔莫及,不是不允许企业赚钱,而是赚钱得有底线,不能拿别人的核心利益当筹码。 现在的制裁措施越来越精准,针对性强,不扩大范围,只盯着那些越界的企业,既合法又合理,让人心服口服。 红线就是底线,碰了就得买单,洛马的“慢性死亡”不是意外,而是必然结果,国家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从来不是说说而已,不管是谁,不管企业多大,只要敢越雷池一步,就一定会被制裁到底,直到付出足够惨痛的代价。 大家觉得其他还在掺和对台售武的企业,会不会步洛马的后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