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中国确认采购三船近18万吨美国大豆的消息刚公布,不到一天特朗普就公开

百日依山尽 2025-11-01 11:41:35

10月29日中国确认采购三船近18万吨美国大豆的消息刚公布,不到一天特朗普就公开放话,考虑将对中国加征的20%芬太尼关税下调一半。 10 月 29 日市场传出中国中粮集团敲定三船美国大豆采购的消息,总计近 18 万吨,货船将从美国太平洋西北港口出发,在今年 12 月到明年 1 月陆续抵达中国。这是中国本出口季首次重启美国大豆采购,消息刚传开,另一个动静紧跟着来了。 不到 24 小时,正在前往韩国途中的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对媒体公开表态,考虑将针对中国加征的 20% 芬太尼关税下调一半。这个时间差里,藏着中美经贸博弈的细密纹路,而要读懂这一切,得把时间线往回拉几个月。 今年 5 月起,中国曾完全停止从美国采购大豆,这一记反制直戳美国农业痛点。美国大豆年产量约 1 亿吨,近一半依赖出口,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年进口量达 9000 万吨,曾是美国大豆最关键的买家。 断购之后,美国中西部的仓库很快堆满滞销大豆,霉变风险跟着上升,豆农每英亩损失高达 120 到 150 美元。大豆行业关联的 22.3 万全职岗位和上下游 50 万从业者中,不少是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不满情绪在农业州持续蔓延。 另一边,中国也在调整供应链。转向巴西、阿根廷采购后,虽然保住了供应,但运输距离增加推高了成本,还得承担更多气候风险。国内饲料、榨油等产业对大豆的刚性需求摆在那里,90% 的进口依赖度意味着供应链稳定直接关系经济安全。这种双向的需求,让大豆成了中美经贸关系里特殊的 "晴雨表"。 转折点出现在 10 月下旬的马来西亚经贸谈判。会后美国财长贝森特对外透露,双方 "制定了非常成功的框架",特朗普也公开表示对后续元首会晤 "充满希望"。紧接着就是这 18 万吨大豆的订单落地,规模不算大,更像一次试探性的善意释放。 而特朗普松口的芬太尼关税,本身就是本轮贸易摩擦的起点。今年 2 月,他签署行政令,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中国商品加征 10% 关税,导致中美原本 2019 年建立的芬太尼管控合作机制停滞。中方随后反制,对美国大豆加征 25% 关税,直接让美国大豆对华出口订单清零。 如今特朗普主动提降税,还特意提到 "相信中国会帮助解决芬太尼问题",恰好对应了中方此前的表态,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曾明确,中方对重启合作持开放态度,但美方需拿出实际行动。 这波互动里藏着不少细节。中方采购的大豆量虽可观,却远未达到全面恢复的规模,保持着谈判的主动权;美方除了芬太尼关税松动,财长贝森特还提前放风,称中方同意 "向美国农民进行大量农产品采购",连未来几年的合作都埋下伏笔。 从 5 月的零采购到 10 月的试探性下单,从 2 月的加税到 10 月的降税松口,大豆和芬太尼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成了中美经贸策略博弈的载体。18 万吨大豆的订单和关税调整的表态,更像是双方交换的初步筹码,后续还要经过各自国内的批准程序,细节仍在敲定中。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0 阅读:149
百日依山尽

百日依山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