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授警告印度:华盛顿憎恨中国,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太成功 在印度新德里的一

源源谈国际趣事 2025-11-01 11:46:57

美国教授警告印度:华盛顿憎恨中国,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太成功 在印度新德里的一场高规格国际论坛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的一番话,让在场的很多印度学者当场沉默。 他直接戳破了一个很多人不愿直视的事实:美国之所以对中国敌意越来越强,不是因为中国做了什么“错事”,而是因为中国太成功了。 这话不客气,但说得直白。萨克斯的核心观点是,美国的问题不是中国威胁了它,而是中国绕开了美国设定的游戏规则,照样赢了比赛。 对很多西方精英来说,这比“挑战”还难接受。因为这不是输了比赛,而是输了面子。 萨克斯没有像过去的专家那样谈什么“意识形态冲突”“制度差异”这些抽象词汇,他把问题说得很清楚:中国的崛起是在美国不帮忙、甚至处处设限的前提下发生的。 这种成功,正是美国最不能接受的。 在那场由印度知名智库举办的会议上,萨克斯一开口就引发热议。他说,美国嘴上说中国“不透明”“胁迫性外交”,但这些说法更像是包装过的情绪发泄。 他指出,美国的实际焦虑,是中国用自己的方式做出了成绩,而且速度和规模都令人咋舌。 而中国过去这些年的确做了很多,比如中国过去几十年让8亿多人脱贫,占全球减贫总量的70%以上。再比如,中国的高铁已超过4.2万公里,是全球第一。 在新能源行业,中国的太阳能和风电设备出口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还有全球产业链,中国的供应体系完整到几乎没有国家能一比一复制。 这些成绩不是靠着美国的技术或市场“施舍”得来的,而是中国自己硬生生干出来的。 萨克斯的话很直白,美国最不爽的,其实就是中国没按它的剧本走,结果还走得比它快。 他还提到,美国今天对中国的打压,尤其是在芯片、人工智能等高端技术上,其实是一种赤裸裸的遏制逻辑。 在2023年他接受采访时就说过,美国的政策核心不是“竞争”,而是“堵路”。堵住中国科技升级的路,因为怕未来失控。 这番话放在印度说,自然不只是说给中国听的。萨克斯其实是在提醒印度,不要对美国的“好感”太当真。 今天美国对印度笑脸相迎,是因为印度现在还不够强。一旦真的强了,今天对中国做的那一套,明天就可能复制到印度身上。 印度这些年确实有不小的野心,想借中美之间的裂缝,把一部分产业链拉到自己手里。 但萨克斯提醒,想法可以有,但不能靠幻想。他直接指出,印度要想复制中国的制造业奇迹,光靠“外资进来”和“政策口号”是远远不够的。 他提到,印度在制造业占GDP比重上远落后于中国,而且基础设施短板太明显。比如港口、电力、交通这些看起来很“传统”的东西,其实才是制造业的命根子。 没有这些支撑,再多的“印度制造”计划也只是口号。 萨克斯一针见血地点出:印度的问题不是缺少机会,而是缺少准备。地缘政治给了印度一个窗口,但如果国内改革跟不上,那这个窗口也只是摆设。 他说,美国可以帮你做生意,但不会帮你做基础设施。要强大,得靠自己。 在场的印度学者听完之后表情复杂。因为这些话虽然扎心,但确实说中了问题根子。印度媒体也开始有反思, 萨克斯还提到,美国现在对印度这么热情,其实是因为印度还没长成“对手”。但只要哪天真成长起来了,美国的态度就会变。 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当时的日本在半导体和汽车领域崛起,美国也是一开始欢迎,后来就开始打压,最后搞出了《广场协议》。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套路不会轻易改变。萨克斯的潜台词是:美国欢迎你,不代表你就是朋友。它欢迎的,是“可控”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一个难以驾驭的对手。 一位美国智库研究员在文中写道,美国之所以拉拢印度,是因为短期内印度不会威胁到它的全球主导地位,但长期要警惕印度成为“第二个中国”。 这话说得不算太直,但意思已经很明显。 萨克斯的这番话,其实也是在敲打美国。他说,美国现在的对外战略越来越情绪化,不是基于理性竞争,而是基于一种“被超越”的恐慌。这种恐慌驱动下的政策,结果往往是做了很多事,但效果却很差。 比如对中国的贸易战,打了几年,不但没让中国崩溃,反而让中国的内循环变得更加完整。 反倒是美国自己,通胀高了,供应链混乱了,最后还得靠印度和东南亚补货。这种自损八百的打法,根本经不起长期消耗。 萨克斯这番话之所以值得反复琢磨,是因为他没有站在谁的立场说话,而是站在现实的角度指出了问题根源。他的“成功焦虑论”,比那些喊“冷战回归”的声音更真实,也更值得各国冷静思考。 参考资料: 萨克斯:特朗普的目标不可能实现 北京日报客户端

0 阅读:3
源源谈国际趣事

源源谈国际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