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星舰一旦成功,将彻底终结中国卫星发射海外订单。星舰成功意味着什么?会对中国

兰亭说事 2025-11-01 15:54:36

外媒:星舰一旦成功,将彻底终结中国卫星发射海外订单。星舰成功意味着什么?会对中国海外卫星发射订单产生多大影响? 这家伙要是真飞起来,会不会把中国在海外的卫星发射生意抢光?外媒喊得挺响,说星舰成功就等于中国订单完蛋,咱们得扒开看看这事从哪来的,又会闹出啥动静。 星舰这玩意儿确实有两把刷子,毕竟是马斯克憋了二十多年的招,从2002年卖掉PayPal揣着1.65亿美元闯进航天圈,头几年炸火箭跟放烟花似的,直到2008年猎鹰1号第四次试飞才勉强入轨,一路磕磕绊绊到第十次试飞才算扬眉吐气,1个小时飞越半个地球溅落到印度洋,现场欢呼得快掀了房顶。 它最核心的撒手锏是完全可重复使用设计,两级火箭都能回收,马斯克嘴上讲能把单次发射成本压到200万美元,运送每吨货物到轨道的成本甚至可能跌破10美元,这次试飞里助推器33台猛禽发动机有24台是“飞过的老兵”,确实验证了复用硬件的可靠性,这也是外媒吹嘘它的底气。 但要说这就抢光中国的生意,未免太看不起中国航天的家底了。咱长征系列火箭可不是吃素的,刚过了500发的里程碑,从第400发到第500发才用了两年,这加速度肉眼可见。去年一年长征火箭就发射53次,成功率百分之百,这数据放在全球航天圈都是顶流水平。 更关键的是实战成绩,北斗导航、空间站舱段、嫦娥探月、天问探火,这些“国之重器”全是长征火箭送上去的,论高轨低轨极轨发射能力,早就练得炉火纯青。 而且咱早就摸到了商业发射的门道,力箭一号这型火箭刚在10月把巴基斯坦遥感卫星02星和另外两颗卫星送进预定轨道,这已经是它累计送的第70多颗卫星了,每公斤发射成本压到1万美元以内,订单响应周期才6个月,发射场测试只要7到10天,比星舰画的饼实在多了。 而且星舰看着风光,其实水分不小。前九次试飞不是炸助推器就是飞船解体,第八次试飞第二级飞船直接失联,第九次更是助推器爆炸飞船失控,直到第十次才算勉强站稳脚跟。 马斯克嘴上喊2026年底送机器人去火星,2029年载人登陆,但航天这行从来不是喊口号就能成的,真要实现规模化商业发射,还得解决一堆麻烦事。反观中国航天,早就不只有国家队在冲锋,民营火箭公司已经跟上来了。 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火箭刚完成加注合练和静态点火,750吨的起飞推力摆在那,下一步就要搞一子级回收;中科宇航的力箭二号更猛,起飞推力766吨,近地轨道运力12吨,还接了空间站货运飞船的发射任务,这几家现在都在冲刺IPO,商业模式学得飞快。 更别说卫星发射市场根本不是“一家通吃”的买卖。星舰主打大运力,适合送大型载荷去深空,但很多国家需要的是小卫星快速组网,这正是中国火箭的强项。 长征十一号作为固体火箭,24小时就能完成发射准备,还能在海上发射,根本不用担心残骸落区的安全问题;长征六号发射准备周期才7天,“一箭多星”纪录刷到41颗,这种灵活度星舰根本比不了。 而且中国航天的海外订单从来不是靠低价抢来的,而是实打实的可靠性积累。就像给巴基斯坦发射遥感卫星,专门设计了串联布局和导向分离方案,还能利用剩余推进剂修正轨道参数,这种定制化服务能力,不是光靠低成本就能替代的。 反观SpaceX的真实家底,表面上全球发射市场份额占45%,但84%的营收来自美国政府合同,1750亿美元的天基导弹防御系统、GPS卫星发射全砸给了它,说白了是靠“自家订单”堆起来的。 中国航天走的是另一条路,靠商业市场硬拼,从“一带一路”国家的通信卫星到发展中国家的遥感卫星,每单都是靠实力拿下的。 现在咱还在补可回收的课,长征八号R正在搞回收试验,民营公司的回收火箭也快上天了,等到这些技术成熟,再加上本来就有的高可靠性和灵活服务,成本还能再降一截。 星舰成功确实给航天圈提了个醒,但要说终结中国的海外订单,未免太急了点。 毕竟航天这行拼的是长期主义,不是一时的噱头,只要咱接着把商业模式理顺,加大研发投入,跟上可回收的节奏,别说保住订单,抢下更多市场份额都不是问题。

0 阅读:1
兰亭说事

兰亭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