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是寸土寸金吗,可为啥新界还没大规模开发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地方势力太强

兰亭说事 2025-11-01 19:54:38

香港不是寸土寸金吗,可为啥新界还没大规模开发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地方势力太强势,连香港政府都管不了。网友们:大陆派几个城管过去就解决了。 其实这事儿没那么简单,这还得从1972年那张“丁屋纸”说起。 那时候港英政府想开发新界修公路、建厂房,可刚动手就碰了硬茬。这儿的邓、文、廖、侯、彭五大氏族,从宋朝就扎根在此,1899年英军接管时,邓氏族人还在锦田吉庆围靠铁闸门跟英军硬拼过,护地的念头早刻进骨子里。政府征地的告示刚贴出去,各村就联合起来反对,项目根本推进不了。 逼得没办法,港英在1972年12月推出了《新界乡村小型屋宇政策》,也就是俗称的“丁屋政策”。 政策规定,只要爸爸这边祖上1898年就在新界村里住,家里的男丁满18岁,一辈子能申请盖一栋3层小楼,每层63平方米,连地价都不用交,建成后还能免交差饷。这招果然稳住了原居民,可也给后来埋了雷。 这丁权是父系继承的,爷爷有、爸爸有、儿子还有,女儿却沾不上边。到现在,新界642个认可村里,符合条件的男丁攥着这权利就能盖房,有的人家好几口有资格,盖完租出去光租金就不少赚。 2021年有人告这政策性别歧视,可香港终审法院说这是“合法传统权益”,受基本法保护,但也留了话:政府以后能改,可真要动太难了。 地方势力的影响远不止这些。新界乡议局是原居民的主心骨,早年主席刘皇发被叫做“新界土皇帝”,政府想在新界推项目,不跟他们商量基本没戏。 2025年3月,政府要拆几栋违规加建的丁屋,27个村直接组了“保卫家园小组”,乡议局还请了大律师打官司,有人甚至说“不惜流血”。在原居民眼里,丁屋不是普通房子,是祖宗传下来的根,动丁屋就是动宗族脸面。 更头疼的是土地碎得像切蛋糕。新界的地大多在村民手里,张家说这块是丁屋用地,李家说那片要留給儿子盖房,整合起来比登天还难。 就说北部都会区规划,政府推了好几年,跟村里一谈就卡壳。2024年政府搞“丁权置换”试点,原居民放弃部分建屋权能换公寓还拿补偿,可大半年过去,也就几十户愿意。大家都觉得自己盖房能做主,换公寓就没自主权了。 还有那些违规加建的丁屋,更是扯不清。政策明明说只能盖3层,不少人偷偷加到四五层,连院子都盖满。2012年有300多个村民联名上书,说“盖房是为了住,不是牟利”,要求把僭建合法化。政府严拆要被骂“不尊重传统”,不拆其他市民又觉得不公平:凭啥他们能随便加建,我们买套房连阳台都算一半面积? 除此之外,新界还有大量农地在开发商手里。截至2019年中,恒基兆业、新鸿基等四大家族一共持有955万平方米农地,他们不愿意卖,政府也没办法强制征用。环保组织也常出来反对,说不能破坏耕地。 这么一看就明白了,新界的地不是不能开发,是每一寸都牵着历史和人情。1972年那纸丁屋政策,原本是为了化解矛盾,没想到成了绕不开的结。 现在要开发,既要顾着原居民的传统权益,又要解决市民的住房问题,哪是“派城管”能简单搞定的?这背后的矛盾和牵挂,还得慢慢理顺。

0 阅读:1
兰亭说事

兰亭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