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公开指出:“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虽然至少是三代的技术,但这样的劣势只需要花5-10年的时间来挽回。” 而他如此自信的原因也在于“人才”上,他表示:“中国人足够优秀,美国巨头公司的技术骨干、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 尹志尧可不是随便说大话的人。他早年在海外半导体行业摸爬滚打多年,曾坐到应用材料首席技术官的位置,亲手参与过顶尖刻蚀设备的研发。 2004年,他带着15名核心工程师回国创办中微公司,一脚踏进了当时几乎空白的国产半导体设备领域。他见过真章,也懂行业深浅,说的每句话都有实打实的经历撑着。 先说说这“三代差距”到底是啥概念。不是说简单差了三个技术节点,而是全产业链的系统性落后。 比如芯片制造里最关键的设备,光刻机成本占比30%,刻蚀机占20%,早年这两样高端产品基本被欧美日企业垄断。 尹志尧自己也承认,中微的刻蚀机虽然能在国际先进产线上用,但客户的技术水平还比国外差着两三代,更别说电子束检测设备这种短板,以前几乎全靠进口。 但尹志尧的底气真就藏在“人”身上。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数据摆着,2023年美国半导体行业近20万从业人员里,亚裔工程师占了30%,其中华裔就占了六七成。 这意味着四万多华人在英特尔、英伟达这些巨头的核心岗位上干活,从晶体管微缩到EDA算法,关键技术环节全有华人的影子。尹志尧在海外待了那么久,对此感受最真切,他知道中国人的技术功底一点不差。 更关键的是,越来越多华人人才开始往回走。尹志尧回国时带的那15名工程师,后来全成了中微的技术支柱。他太懂人才的重要性,干脆搞出“全员持股”的法子,自己作为董事长持股还不到1%,大部分股份都分给了员工。 这种模式留住了不少骨干,也吸引了更多海外人才回流。现在国内上百家半导体设备公司里,到处都是有海外顶尖企业经历的华人专家。 很显然人才红利已经开始兑现了。中微公司花了十年磨出第一台高能等离子刻蚀机,又花十年补全了低能刻蚀机和薄膜设备的门类。 2018年他们突破5nm刻蚀设备技术,2024年更是把刻蚀精度控制到每分钟0.02纳米的级别。截至2024年末,中微累计拿了1809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就有1514项,再也不怕被国外巨头用专利卡脖子。 供应链自主化的速度也超出不少人预期。尹志尧去年公开说,中微主要零部件的自主可控率已经超过90%,到2024年三季度末就能实现100%。 这意味着就算国外断供,生产线也能正常转起来。现在他们的刻蚀机已经有近600个反应台在国际先进产线上量产,能覆盖国内95%以上的刻蚀需求。 尹志尧还有个判断,半导体行业没有迈不过去的技术坎,关键得有资金、人才和耐心。现在国内市场给足了支撑,2023年中国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占了全球47.4%,连续四年是最大市场。中微这样的企业能把70%的销售集中在先进制程,研发投入有了持续保障。 当然他也没盲目乐观,知道现在国内设备只能覆盖生产线的15%到30%,电子束检测设备这些短板还得加紧补。但他的信心很实在,不是喊口号。毕竟他亲眼看着一群华人工程师从零开始,把中微做成能和国际巨头掰手腕的企业。 有这样的人才基础,有实打实的技术突破,再加上整个行业的耐心打磨,尹志尧说5-10年追上国际先进水平,还真不是画饼。那些曾经在美国企业里挑大梁的华人专家,现在正把技术和经验往国内搬。半导体这仗,拼到最后,还得是拼谁手里的人才更顶用。 来源:央广网 【中微公司尹志尧:核心零部件到三季度末实现100%自主可控,5-10年行业可达国际最先进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