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禁运,我就敢换!荷兰刚把关键半导体设备加进对华禁单,格力立马取消进口订单,21.8亿合同全给北方华创、中电科48所,更惊喜的是交货提前四月。国产设备的逆袭,从这一刻开始了? 2024年9月6日,荷兰宣布扩大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不仅禁止先进DUV光刻机对华出口,还把碳化硅外延炉和已售设备的后续维护也纳入限制范围。 这一政策刚出台,市场还没完全反应过来,格力就做出了果断决策,把原计划从欧洲进口的30台设备全部换成国货,21.8亿的订单直接给到了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 很多人觉得这是格力的“硬刚”,其实背后是多年的准备。 早在2018年,格力就成立了集成电路公司,一头扎进芯片领域,前后投入近百亿元,而且没动用过国家补贴。 现在珠海的6英寸碳化硅工厂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良率稳定在99%以上,年规划产能达24万片,现在正忙着扩张产能,对设备的需求本就十分迫切。 更难得的是,格力不光用设备,还自己搞技术研发,自研的磁悬浮分子泵系统能让生产线能耗降低45%,这种懂工艺又懂技术的底子,让他们换起国产设备来心里特别有底。 能快速完成订单切换,也说明国产设备早就不是“备胎”了。 北方华创作为半导体装备行业的老兵,旗下立式退火炉早已在中芯国际28nm产线上稳定运行,给格力定制的刻蚀机经过了10万片晶圆的量产验证,温控精度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手里握着8000多项专利。 中电科48所更是实力不俗,他们研发的8英寸碳化硅外延炉,外延层厚度均匀性比美国巨头Cree的产品还高出2个百分点,今年年初就手握超10亿订单,累计出货已经超过百台。 两家联手给格力提供的是一整套无缝对接的解决方案,这也能看出国内产业链已经从单个技术突破,走到了协同作战的阶段。 对比之下,国产设备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进口设备光海运加调试就至少需要半年,后续维护还被禁令卡住,而这次国产设备直接提前四个月交货,设备出问题当天就能解决。 这种交付速度和服务保障,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 市场也给出了真实反馈,受对华出口限制影响,荷兰ASML公司市值蒸发超600亿欧元,要知道中国市场曾占其近15%的营收,失去这块市场对海外巨头来说代价惨重。 格力这单生意的影响远不止自身,它给整个国产半导体设备行业注入了信心。 后续可能会有更多企业愿意选择国货,更多资金会流向国内厂商,形成“订单-研发-迭代”的良性循环。 这不是一次孤立的商业决策,而是国内企业长远战略眼光和产业链硬实力的体现,也让全球半导体行业的竞争规则悄悄发生了改变。 封锁没能挡住发展的脚步,反而让国产设备走出了一条自主可控的道路。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