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东西不仅挤占你的家,还压垮你的生活** 来自《华盛顿邮报》,作者Michael Coren
我很感激发现了玛格丽塔·马格努松(Margareta Magnusson)的书《瑞典死亡整理的温柔艺术》(*The Gentle Art of Swedish Death Cleaning*)。这位八旬老人写道:决定留下什么、清理掉什么,能带来一种解脱。这在任何年龄都适用。以下是具体做法。
我妈妈去世前几年搬进了一间单身公寓。我们每次探访时,家里大多干净整洁。所以当她离世后,我们以为整理遗物会很简单。我们错了。
多年来,妈妈不断往家里添置东西,却很少丢弃任何一件。衣橱门后挂着一排排衣服,许多多年未穿;厨房橱柜里堆满了锅具和塑料保鲜盒;车库里则是成箱的纸巾和辣酱。单看每件物品,都不算过分。但加在一起,就让人喘不过气。
她去世后的几周,我们痛苦地处理这些东西,有些甚至还挂着价签。我们办了车库拍卖,数千美元的物品被陌生人搬走;我们把东西堆满车道,再发到“免费赠送”群组;最后花钱请搬家队和好几辆卡车来清走剩余。
这样的故事我听过无数次,也包括你们的来信。“积攒的东西太多了,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自得克萨斯州的读者莎伦(Sharon)写道。她先是精简父母的家产,又在公公去世后清理他的房子。“很多东西好几年没动过。所以我决定,不让我们的孩子重蹈覆辙。”
莎伦花了六个月审视家里的每一件物品。每天卖掉、捐出或扔掉一件。“这让我感到解放,”她说,“现在生活简单多了,杂物也没了。”
这个过程甚至有了自己的真人秀节目——《瑞典死亡整理的温柔艺术》。节目受玛格丽塔·马格努松(89岁)的畅销书启发,三位瑞典人跨越大西洋,帮助美国人清理房屋——同时直面死亡。马格努松在书中告诫:“你爱的人希望继承你珍视的好东西,而不是你所有的东西。”
如果你已经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那么学会放手——或者干脆不买——就能立刻带来好处。
杂物与压力、焦虑甚至抑郁有关。优先选择人际关系和体验而非占有物,已被证明能提升幸福感。
杂物也伤害地球。
平均每件商品在其生命周期中会产生约6.3倍自身重量的碳排放。全球家庭购买的商品和服务,合计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26%至45%。其中最富有的1%人口排放量是全球最贫困50%人口的两倍。
而最大的好处,来自**一开始就不买**。
既然放下对物品的执着对我们如此有益,为什么还这么难?以下是如何用更少的物品、更优质的物品过上更快乐的生活。
什么是瑞典死亡整理?
“Döstädning”(瑞典语:死亡整理)不是简单地清理衣橱,而是重新思考你与物品的关系。不是“将就着少用”,而是“从真正让你快乐的东西中获得更多”。
死亡整理恰好与科学家对我们与物品关系的理解不谋而合。几十年的研究表明,我们潜意识里把物品视为自我的物理延伸。失去它们就像截肢——在心理上确实如此。
“我们之所以依恋物品,是因为我们认同它们。”都柏林大学学院研究员安布尔·库欣(Amber Cushing)说,她研究数字物品在人们生活中的角色。
这种依恋可能演变为病态,比如囤积症。物品与自我感融合到无法区分——比如保存婚戒和糖纸哪个更有价值。研究者说,物品本应是“记忆与身份的重要容器”,但对囤积者而言,它们变成了“堡垒”——用来抵御不安全感和孤独的物理屏障。
当然,对大多数人来说,适度的依恋是健康的。俄亥俄州立大学费雪商学院研究员约瑟夫·古德曼(Joseph Goodman)说:“物质有时被妖魔化了,其实更复杂,关键看你为什么买。”
他和其他人的研究显示,**物质主义**(为地位或认可而追求物品)明确与更多孤独、更低幸福感相关。但并非所有物品都一样。为美感、实用性或与正面经历、社交关系相关的物品,并未显示相同负面关联。
比如我曾祖母的园艺刀。每次握住它,那被半个世纪打磨光滑的山核桃木柄,都会唤起童年在她佛罗里达花园的幸福时光——那里是芒果和番荔枝的狂野丛林。
“留一两件能让你想起祖母的东西是好事,”古德曼说,“但重要的不是数量或品质,而是象征意义。那能带来很多幸福。”
但我敢打赌,你我家中都有很多东西,既无用、也不美、也没情感价值。
死亡整理能帮上忙。死亡整理如何操作?
物品不仅占据阁楼和车库,还占据我们的内心。通过明确什么是重要的、什么不是,你腾出了空间。你可以在生前把想留给亲人的东西送出去,免去他们日后收拾的负担。这听起来很难——谁愿意现在就送走自己的东西?
但马格努松认为,拖到最后、或继续买买买,才是更大的负担:“囤一堆东西却不珍惜,用‘悲伤又病态’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以下是她的基本原则:
- **从简单的东西开始**:先处理大件或重复物品,再处理小件和情感物品。衣服是绝佳起点——很多既不实用也没情感。
- **照片、个人文件和信件最难清理**。
- **不用急,但现在开始**。“你花越多时间审视物品,越容易下手。”马格努松说。但这是一场反思,不是周末突击。她的读者说,他们每天只决定一件物品,很快大部分东西就处理完毕:送人、捐出或留下。
- **告诉你的亲人**:这听起来病态?其实是礼物。你爱的人会听到这些物品背后的故事,明白你为何送给他们。这让过程更有意义。而且任何年龄都可以做。
- **留下让你快乐的东西**:清理后,家应该更美、更实用,每件物品各得其所。如果没这种感觉,你可能还留太多。
我们给物品编织的故事
其实方法千千万万。
玛丽·近藤(Marie Kondo)让人“选择点燃喜悦的东西”。有人问:“我会带这件东西搬家吗?”有人建议:每留一件物品,就往储蓄账户存50美分或更多。我的朋友扎克·帕里萨(Zack Parisa)有个妙招:把东西装进写好日期的箱子,一年后没打开就直接捐掉——不偷看、不回忆,直接送善意会(Goodwill)。
无论你要丢弃什么——电子产品、衣服、电池、气泡膜、灯泡……几乎总有地方接收。拿不准时,二手商店和线上社区常能变废为宝。
共同点是**需要一个框架**。“逐件决定会让人精疲力尽,”古德曼说,“你需要捷径或规则。”
我发现马格努松方法的优势,不仅在于重新评估已有物品,而在于**为未来购买建立框架**。
现在每次想买东西,我都会想:
- 拥有它我会有什么感觉?
- 别人会想要它吗?
- 它值得吗?
通过看清我为物品编织的故事,我更容易放下旧物、避免新购——却一点也没有失去自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