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第二十届群星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听歌] 这场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文化活动,吸引了近30万文艺工作者参与,最终从5039部报送作品中选出60部获奖作品。 评选范围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六个类别,其中广场舞和群众合唱首次被纳入评选范畴。 本次参评作品呈现出丰富的地域特色。 湖北群舞《峡江边的微光》通过肢体语言展现三峡纤夫的生活场景。 重庆方言谐剧《非诚勿扰》改编自全国道德模范事迹,用幽默方式传递孝亲理念。 云南布依族八音《回家》将传统乐器与现代编曲相融合,让非遗艺术焕发新生。 本届评选采用专家评审与群众投票相结合的双轨机制。 在重庆终评现场,组委会将现场反馈纳入评分参考,这种创新机制催生出《弹起弦子跳脚来》等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 云南六盘水文化馆创作的《画里乡田》,将农民画的色彩美学融入芦笙舞蹈,被评委评价为“让土地气息跃上舞台”。 获奖作品已启动全国巡演,首站重庆群星剧院的演出吸引上万名观众。 成都童声合唱团用藏语演唱的《雪莲花》,让观众在纯净歌声中感受民族文化;沈阳文旅青年合唱团改编的《茉莉花》融入二人转元素,创造出新颖的民歌演绎方式。 各地文化馆同步开展“群星进社区”活动,北京西城区将小品改编为沉浸式剧场,上海在黄浦江畔开设露天音乐工作坊,让市民近距离参与艺术创作。 非遗创新成为大赛热点,15部作品融合剪纸、傩戏等传统技艺。 乡村振兴题材占比达40%,《高粱杆儿节节甜》等作品记录乡村发展历程。 科技赋能艺术创作,7部作品运用VR、全息投影等技术拓展表现形式。 这些变化体现了群星奖扎根生活、服务人民的评选导向。 本届活动通过“人人可参与”的开放理念,让普通群众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这种全民参与的模式既激活了基层文化创作活力,也让艺术真正回归日常生活。 这么“接地气”的文艺活动,受到了网友的一致好评。 “重庆的谐剧居然拿奖了!上周在社区广场看的巡演,把我看得又哭又笑的,原型人物就是咱们本地的孝心模范,比那些悬浮剧真实多了!” “作为广场舞大妈必须点个赞!以前总觉得这种比赛离我们很远,今年居然专门设了广场舞组,我们队改编的彝族跳菜舞还拿了优秀奖!" “看完成都童声合唱团的《雪莲花》视频,特意带娃去听了现场。孩子们用藏语演唱时,整个剧场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这种文化传承太动人了。” “建议明年增加农民工题材作品!在工地十年,工友们自编自演的《安全帽下的月光》比很多专业团队都真实,就是缺少展示平台。” “非遗+现代编曲这个路子走对了!布依族八音平时只有在寨子里能听到,改编后的《回家》在音乐平台播放量破百万,年轻人也开始关注了。” “希望别演完就入库!去年获奖的《老城墙》到现在都没看到二次展演,这么好的作品应该像《只此青绿》那样全国巡演啊。” “当广场舞大妈站上国家级领奖台,当方言谐剧成为传播正能量的载体,当孩子们用传统语言唱响新时代,这些发生在身边的艺术实践,正在重新定义‘高雅艺术’的边界。” “群众真正期待的是‘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的文化盛宴。” 如何让这场文化春雨持续滋润基层——是建立长效巡演机制?还是开放更多参赛通道?亦或是借助数字技术打破传播壁垒?请在评论区分享出您的见解。 信息源: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