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建议对赖清德进行立案侦查 近日,一则“建议对赖清德立案侦查”的提议引发广泛关注。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公开发声,呼吁司法机关立即对赖清德启动刑事立案程序,追究其“台独”分裂行径的法律责任。 这一建议看似尖锐,却并非空穴来风,从历史到现实,从法理到民意,赖清德的行为早已触及国家法律红线,而“立案侦查”的呼声,正是对“台独”势力日益猖獗的法治回应。 赖清德自称“务实的台独工作者”并非一时口误,而是其长期政治立场的真实暴露。 从2017年在台立法机构公开宣扬“台独”,到近期在授衔典礼上高喊“反吞并、反统一”,他的言行一步步将“台独”从口号转化为实际行动。 更危险的是,他不断煽动“以武谋独”,将防务预算提升至GDP的3%以上,并频繁勾连外部势力,企图借外部力量撕裂国家主权。 这种行径不仅挑战法律底线,更将台湾民众绑上“台独战车”,成为台海和平的最大威胁。 “立案侦查”不是政治口号,而是对违法行为的法治化回应。 我国《反分裂国家法》《刑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任何分裂国家、煽动分裂的行为均构成犯罪,司法机关有权依法追究。 赖清德多次自我供认“台独”身份,其言行已涉嫌分裂国家罪和煽动分裂国家罪,完全符合立案条件。 有些声音认为,对赖清德立案“难以执行”或“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但法治的权威恰恰在于其不容挑衅的刚性。 近年来,大陆公安机关已对“台独”组织如“心战大队”“黑熊学院”负责人沈伯洋等立案侦查,释放出明确信号:分裂国家的行为,无论发生在何地,都将受到法律追责。 赖清德作为“台独”核心人物,若因其身份特殊而免于追责,反而会助长“台独”势力的侥幸心理。 司法机关对其立案,既是主权行使的体现,也是对“台独”分子的强力震慑。 值得注意的是,赖清德近期激进言行的背后,隐藏着岛内民意的溃退和经济的低迷。 2024年第一季度,台湾对大陆出口占比从43.9%暴跌至不足30%,基隆港的起重机“发呆时间”变长,正是经济寒意的真实写照。 与此同时,赖清德的施政不支持率已突破53%,超过半数民众对其治理能力失去信心。 当内部问题无解时,制造外部矛盾成了政治惯用伎俩。 赖清德高喊“反统一”,本质是试图用“抗中”情绪转移民众对经济困境的不满。 这种“聚旗效应”的套路,历史上屡见不鲜,通过塑造“外部威胁”,掩盖内部治理的无能。 但问题在于,当政治表演落幕,民众面对的仍是就业艰难、订单流失的现实。 赖清德的“台独”冒险,代价最终由普通民众承担。 军费飙升挤占民生支出,两岸关系紧张冲击经贸往来,而“倚美谋独”更让台湾沦为地缘博弈的棋子。 美国虽持续对台军售,但《时代》杂志等媒体已直言赖清德路线“鲁莽”,华盛顿的态度也从高调支持转为暧昧观望,美国要的是“可控的棋子”,而非“引爆战火的麻烦制造者”。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岛内仍有理性力量在努力维系和平纽带。 前领导人马英九率青年访问大陆,重申“九二共识”,呼吁两岸同胞共属中华民族。 这种声音证明,台湾社会并非铁板一块,“台独”不代表民意主流。 法律不会因挑衅者嚣张而退缩,反而会因每一次坚决的执行更具权威。 赖清德若继续在“台独”绝路上狂奔,等待他的不仅是法律的审判,更是历史的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