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教授,再次语出惊人!他说:“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人工智能要是把劳动力

未央细说 2025-11-05 18:26:46

郑强教授,再次语出惊人!他说:“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人工智能要是把劳动力废了,社会可能会混乱。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取代人类的劳动力?”   数据摆着明明白白,我国制造业自动化率已经飙到45%,比五年前翻了两番,细分领域更是差距悬殊——汽车制造自动化率高达70%-90%,电子制造也达到50%-70%,就连食品加工都有30%-50%的自动化水平。   工厂里从前需要几十号人紧盯的流水线,如今几台机器人就能昼夜不停;仓库里的分拣打包,AI扫码识别比人工快三倍还不出错;连餐厅后厨都用上了自动炒菜机,一次能炒8份菜还保证口味统一,那些靠重复性劳作谋生的人,往后的饭碗该往哪搁?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种替代不是局部现象,而是从生产端蔓延到服务端,连客服、数据录入这些曾经的"铁饭碗"岗位,AI替代率都已超50%,劳动力市场的震荡才刚刚开始。   有人嘴硬说"AI会创造新岗位",可这话里藏着个大漏洞,2024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但同时帮扶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也有515万人,这一增一减间,暴露的是岗位结构的剧烈变动,新岗位多集中在AI运维、数据标注这些领域,可对于习惯了流水线作业的务工人员来说,跨领域转型比登天还难。   2024年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覆盖1200万人次,可实际转型到新兴领域的成功率仅35%,大部分人还是只能在传统行业打转。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3305.2万人,这些群体的技能储备本就薄弱,一旦旧岗位被机器取代,新机会又接不上,只能陷入"转岗无门、再就业无路"的困境。   郑强教授担心的社会脱节,可不是危言耸听,技术迭代的速度像坐火箭,AI模型每18个月就更新一代,可人力转型的脚步却像踩在泥潭里,从掌握新技能到适应新岗位平均需要2-3年,这种失衡要是越拉越大,稳定的根基难免会晃。   说到底,郑强教授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戳中了技术发展的痛点,搞AI不能搞"一刀切"的蛮干,真正聪明的做法是让智能工具当"助手"而非"主人",政府得搭好培训体系的架子,2024年不仅推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项行动,25.1万家单位拿出476.8万个岗位,58.5万人达成意向,还投入2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AI时代技能培训,重点帮扶制造业工人和农民工群体。   一些地方已经探索出"阶梯式培训"模式,先让工人学会操作智能设备,再进阶到维护调试,最后培养成AI系统管理人才,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转型成功率提升到60%以上。   职业教育也在跟上节奏,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新增AI相关专业120个,年培养技能人才超80万。对传统制造业工人,要搞阶梯式的技能升级,从操作机器到维护系统,逐步过渡;对新兴领域岗位,要提前布局职业教育,别等岗位空了才想起培养人,AI是来解放生产力的,不是来制造失业的,要是本末倒置,再好的技术也会变味。   现在的问题根本不是"该不该发展AI",而是"怎么让AI和人好好相处",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从来不是靠人海战术,而是靠劳动者的适应力和创造力,据调查,62%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三年增加AI岗位,但仅28%的劳动力具备相关技能,这种供需错配才是真正的挑战。   你说这AI到底是帮人还是害人?关键还得看咱们怎么用它。评论区聊聊,你觉得自己的工作会被AI取代吗?

0 阅读:0
未央细说

未央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