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出名了!不止中国,连全世界都知道了!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对外证实

红日观全局 2025-11-05 18:27:22

这下出名了!不止中国,连全世界都知道了!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对外证实,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打造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近期成功完成钍铀核燃料的首次转换。   在甘肃戈壁滩边,一座看似低调的小型核反应堆,突然成为世界目光的焦点。   这可不是科幻小说,也不是哪部高科技片的拍摄现场,而是真实发生在2025年秋天的中国西北。   中国科学院正式对外披露,由其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主导建造的2兆瓦钍基熔盐实验堆,已经完成了全球首次钍-铀核燃料转换。   这项突破不仅为中国核能技术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全球能源研究者不得不重新翻一翻地图上的“民勤县”。   钍到底是什么?它其实并不神秘,甚至过去还被用来做煤气灯罩的材料。   只不过,随着铀资源的紧张和核废料处理的难题日益突出,科学家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地壳中储量比铀高出三到四倍的金属元素。   它不但资源丰富,而且理论上更加安全、环保,最重要的是,它不容易被用于制造核武器。   不过,要让钍“上岗”发电,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传统核电站是烧铀的,而钍本身不能直接裂变发电,得先“转化”成铀-233才能派上用场。   这次实验堆的最大突破,就是首次在真实运行环境下完成了这种转换,并取得了运行数据。这一步,意味着钍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设想,而是进入了可控、可用的阶段。   这座实验堆位于甘肃民勤,功率不大,只有2兆瓦,放在全国电网里连个零头都算不上。   但它的意义却远远不止于供电。它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实现钍燃料入堆运行的熔盐堆,代表着中国在第四代核能技术上的全球领先地位。   熔盐堆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再是用固体燃料棒,而是将钍和其他核材料溶解在液态盐里,一边流动一边反应。   这种设计不仅让堆芯温度更高、效率更高,而且有种“天生不会爆炸”的安全感。系统本身是常压运行,不需要厚重的高压容器,也不担心堆芯熔毁。   遇到异常,只要让液态燃料流进“冷冻塞”区域,几分钟就能自动凝固,彻底中止反应。   更让人振奋的是,这套系统还特别“接地气”。中国是全球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探明工业储量28万吨,仅次于印度。   这意味着,中国完全有能力自主打造一条钍基能源产业链,不再受制于国际铀资源和市场价格波动。   这项技术从2011年就开始筹备,历时14年走到今天这一步,并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灵光一现”。   2017年,项目选址落地在甘肃民勤;2020年正式开工;2023年6月拿到运行许可证;2023年10月首次实现临界;2024年6月首次满功率运行;2024年10月完成世界首次熔盐堆加钍。   从方案设计到设备制造,再到运行调试,背后是近百家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核心设备全部国产化,总体国产化率超过90%。   不仅如此,钍基熔盐堆的应用前景也远比传统核电来得更灵活。它不需要靠海,不依赖水冷系统,可以直接建在干旱少水、远离人口密集区的西部内陆。   对中国这样幅员辽阔、资源分布不均的国家来说,这种技术正好契合能源布局的现实需要。   而且,这种堆型还能和风能、太阳能、高温制氢等新能源技术打通接口,形成“多能互补”的能源系统。   比如,白天太阳能光伏发电,晚上由钍基熔盐堆补上稳定电力;还能通过高温制氢推动绿色化工。这种组合,就像给新能源装上了稳定的“压舱石”。   在国际上,关于钍基熔盐堆的研究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曾走在前列,但由于政策调整和资金问题中途夭折。   如今,中国不仅把这项技术接了过来,还实打实地推进到了实际运行阶段,打破了几十年来在这一领域的“停滞状态”。   美国能源部前高级顾问斯科特·蒙哥马利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能将这项技术商业化,它将在全球核能市场占据非常有利的位置。”   这句评价,既是肯定,也是警醒。   根据中国方面的规划,接下来将采用“三步走”战略:先是实验堆,再是研究堆,最后是百兆瓦级的示范堆建成并投入使用。   目标设在2035年,届时可能会真正拉开钍基核能商业化的大幕。   对中国而言,这项技术的战略意义不仅仅在于能源自主。更深层的,是掌握了一个未来几十年能源主导权的重要砝码。   在碳中和背景下,全球都在寻找新的、低碳的、可持续的能源路径。   钍基熔盐堆不但能提供稳定基荷电力,还能大幅降低核废料的放射性寿命,缩短到几百年,远胜于铀基堆动辄几万年的处理难题。   中国这次的突破,不只是“科研团队拿了个大奖”,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落地。   从燃料制备到反应堆设计,从工程建设到系统运行,中国团队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许多国家几十年都没走通的路。   信息来源: 《燃料从“铀”到“钍”!我国实现钍基熔盐堆研发突破》——东南网

0 阅读:78
红日观全局

红日观全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