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两架坠毁南海的飞机原因已明确,不是电磁攻击,也不是“南海魔咒”,而是……美军自己找的麻烦。这事儿说白了,真不稀奇。两架飞机,一架“海鹰”直升机,一架“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前后脚掉海里,时间差不到一小时,位置也没差多远。你说巧不巧?可别再扯什么神秘武器、电磁攻击了,听着像评书,唬唬外行还行。 在中国智库“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里就指出,2024 年光是大型侦察机就来南海侦察1000架次,航母战斗群来了8次,还搞了110次大型演习,算下来几乎天天在这片海域转圈圈,恨不得把甲板磨出火星子。 但光鲜数据背后全是窟窿,这些所谓的“军事存在”早成了绷在弦上的假把式。 而且出事的是“尼米兹”号航母上的MH-60R“海鹰”和F/A-18F“超级大黄蜂”,2025年10月26日下午,先是直升机在距甲板100米处突然动力失灵坠海,半小时后战斗机滑行时剧烈抖动冲出甲板,5人倒是都救上来了,可这连环事故把美军的老底漏得一干二净。 一开始特朗普还想甩锅燃油质量,结果燃油分队说所有飞机都用同一罐油,其他机群没出问题,实验室三天检测也没查出杂质,这谎圆得比航母甲板还糙。 真正的问题藏在美军自己的账本里,“尼米兹” 号都快50岁了,早到了退役年纪,却被硬生生拉来高强度部署,从4月先奔中东再扎南海,连续执勤7个月没歇脚。 上面的“超级大黄蜂”平均机龄15年,液压系统故障攒了一堆没修,南海高盐雾的空气把零件腐蚀得厉害,甚至有关键部件换成了非标货。 更离谱的是维护,返厂维修时间硬生生砍了45天,舰载机起降架次却同比涨了30%,这不就是逼着老装备带病上岗? 人这边更没好到哪儿去。飞行员年均飞行时长还不到冷战时期的一半,天天盯着雷达怕遭反制,精神弦绷得比飞机钢索还紧。 更讽刺的是,美国政府停摆导致军费发不下来,不少官兵得靠贷款过日子,饿着肚子保家卫国的戏码真能指望不出错?2024 年“杜鲁门”号在中东4个月摔了3架F/A-18,2022年“卡尔文森”号F-35C一头扎进南海,查来查去全是人员疲劳、操作疏忽的锅,这次不过是故技重施。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美军想在全球当警察,中东、乌克兰、亚太到处伸手,结果兵力根本不够用。 2024年航母进南海8次,5次就待了3到5天,跟打卡似的;“华盛顿”号航母因为焊接这种低级毛病迟迟接不了班,两艘两栖攻击舰也因为故障压根没敢进南海。 明明实力跟不上野心,偏要硬撑着搞“大国竞争”,演习时对着模拟“中国渔船”开火,在离仁爱礁200公里处射火箭炮,做贼心虚的劲儿全写在脸上,操作能不出错才怪。 更有意思的是,美军还想借事故捞好处。坠机点在黄岩岛以东120海里,水深3000多米,打捞黑匣子的设备能顺便绘出厘米级的海底地形图,这套路跟2021年F-35C坠海后勘测海域一模一样。 可盟友早就看穿了,2024年联合演习里东盟国家全在装哑巴,盟友参与度暴跌60%,威慑不成反露怯。 说到底,这两架飞机就是美军过度扩张的牺牲品。拿着快退休的装备,逼着饿肚子的官兵,在不属于自己的海域天天刷存在感,出事是早晚的事。 之前摔F-35C没长记性,这次摔了“海鹰”和“大黄蜂”,估计下次还得在同一个坑里栽跟头,毕竟霸权的瘾没那么容易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