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中国国防部突然公布了印军在班公湖北岸越线的卫星图和记录。 2020年加勒万河谷对峙留下过硬碰硬的伤口,印方20人死亡,中方4人牺牲,这个基数一直在提醒双方别再把火点越烧越大。 同年起,印度陆续接收法国“阵风”战机,共36架,部署在安巴拉和哈西马拉,外界当时把它当作空军“换代”的关键一步。 班公湖以西,高原道路、前沿点位这几年持续扩建,印军推土、修碉、架光缆的节奏没停,目的很清楚,就是把存在感顶上去。 对照看一眼西侧,解放军在西部方向的机场加固、补给线延伸、常态化巡逻密度,都在提升,这意味着临机调动更顺、更稳。 几天前,南亚媒体曝出印巴空中摩擦,据称巴方导弹击落一架“阵风”,双方官方并未确认,这类消息仍需继续核对,但对外形象已被讨论。 把镜头拉回后勤,印军在高原的氧气、燃油、冬装补给长期吃紧,空投、车运成本高企,战备保持时间短,这个短板很难用口号弥补。 2016到2020年,印方与美国先后签了后勤互用、通信保密、测绘共享三类协定,文件在,真到一线能落地多少,还是要看部队的执行力和链条完整度。 公开报道里,印度多次把边境紧绷当作对外要资源的抓手,这种打法在和平时期能拉到设备,遇到真对抗就要用成绩单说话。 设个条件句:如果2020年不是械斗而是出现有限打击,前沿机场、弹药库、油料点首当其冲,印军的分散、伪装和加固水平会被直接检验。 再往下推演,补给线一旦被压,出动率、挂载、周转都会掉档,任何外部支持也得看运输窗口和场站状态,靠“远水”解不了“近渴”。 2025年这波证据公布,加上南亚空情的舆论噪点,让外界对印度的实战把握重新评估,态度开始变得谨慎,这不是情绪,是账本。 边境这盘活,不在嘴上,在可用的兵、能跑的线、能起降的场。谁把这些捏稳,谁就能把节奏握在手里。

闲云野鹤
班公湖北岸还有印军?!丢死个先人!!!
渊缘
应该肢解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