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多方高层突然表态了。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教训摆在那,红线清清楚楚,谁越线谁先遭殃。 美俄的核力量规模居前,常年保持戒备,核威慑把最大风险压住了。 中国的核反击体系持续完善,东风与巨浪系列稳定列装,底线明确可见。 2001—2021年的阿富汗作战与2003年的伊拉克行动,已经证明常规消耗之重与后续难收。 台海周边多次联合作训与远程打击科目落地,沿岸与海上目标拦截覆盖能力在实操中不断强化,把对手靠近的路堵得更窄。 俄乌冲突期间,美欧多次追加军援仍面临弹药与产能吃紧,这种长期供给压力不会在高强度对手面前变轻。 2020年南昌舰入列、2021年海南舰入列,新舰交付节奏说明装备更新在按部推进。 福特级航空母舰2017年入列,但后续舰推进缓慢与反复,说明大型舰建造与维护周期拉长。 产业链层面,中国在电池、通信设备、稀土等关键环节占有较高比重,一旦中断,外部代价会立刻传导到生产线与终端。 2022—2023年欧美通胀上行与能源波动的现实反馈,已经给出外部承压的清晰样本。 公合里,多名美军退役与现役将领多次强调不寻求与中俄直接冲突,这反映出内部风险评估的谨慎。 当前局势的要点很直白:只要中国不动手升级,美国就不敢跟俄罗斯硬碰;只要俄罗斯不先动,美国也不会轻易挑中国。 稳住不等于退让,守住红线、维持震慑、管住节奏,才是对各方成本最小、对现实最有效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