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荷兰政府正式宣布: 10月31日有消息称,荷兰禁售DUV光刻机,这步棋太亏了。荷兰刚升级的光刻机管制,看着是帮别人施压,实则把自己架火上烤。荷兰将实施新光刻机出口管制,届时将限制出口至NXT:1970i、1980i等DUV设备。 表面看是配合地缘压力,实则更像是在自家后院点了一把火。阿斯麦(ASML)刚发布的三季报还在发烫,中国市场订单占比高达42%,单季贡献超24亿欧元,几乎撑起公司营收的四分之一。如今这纸禁令,无异于一边让企业冲锋,一边剪断它的补给线。 中国曾是ASML增长最快的市场。2024年,大陆地区的销售额突破101亿欧元,首次超越中国台湾,成为全球第一大客户。那时的阿姆斯特丹总部还在庆祝全球化红利,如今却要亲手放弃这块最肥的蛋糕。新任CEO富凯在内部会议直言,阻止别人发展先进制造,就像在沙漠里建围墙,风一吹,沙子照样会堆起来。真正受伤的,是那些靠订单活命的工程师、供应商和股东。 荷兰政府的动作越来越像一场政治表演。2024年底,ASML就预警,新管制将导致未来两年损失30亿欧元以上。2025年中国市场收入占比预计从36%滑落至20%。资本市场反应迅速,2024年初消息刚出,股价单日暴跌10%。投资者不傻,他们清楚,一旦技术禁运常态化,ASML的估值逻辑就会崩塌——从全球龙头变成区域受限企业。 荷兰产业界早已坐不住。2024年7月,ASML、恩智浦、ASM等三十多家科技公司联名上书内阁,呼吁重新评估政策。荷兰商会更是公开算账:ASML带动欧洲1200家供应商,支撑15万个高薪岗位,每年为荷兰创造80亿欧元贸易顺差。如今为了一纸政令,把这些全推上赌桌,究竟是谁在买单? 中国也没打算被动接招。2025年10月,商务部升级稀土出口管制,新规明确:凡使用中国产稀土成分超过0.1%的光刻设备,出口均需许可。这一击直击ASML命门。每台DUV光刻机的激光系统依赖钕、镝、铽等中重稀土,用于稳定光源、控制热膨胀。全球90%以上的稀土加工产能在中国,ASML的库存仅够维持八周生产。一旦审批卡壳,月产量将锐减15至20台,年损失或超32亿欧元。 封锁反而成了中国技术跃迁的催化剂。过去三年,从材料、零部件到整机,国产替代层层突破。2025年,本土半导体设备自给率预计突破35%。更关键的是,国产DUV已从实验室走向产线。9月,中芯国际开始小批量测试上海宇量昇研发的深紫外光刻机,用于成熟制程的芯片生产。虽然与ASML仍有代差,但已能支撑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主流需求。 市场格局正在重塑。2025年上半年,中国进口半导体设备总额同比下降28%,而国产设备市占率首次突破40%。ASML在中国的DUV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85%跌至52%。江苏一家芯片封装厂老板坦言,以前设备一坏,得等荷兰工程师飞过来,等一周,花几十万。现在本地服务商两三天就能修好,虽然参数调得没那么精细,但成本低,响应快,够用。 荷兰这套操作,看似强硬,实则两头落空。既没能真正遏制中国半导体进程,又把自家最赚钱的企业推向悬崖。ASML一边要应付政府审查,一边要安抚全球客户,内部士气早已动摇。更有消息指出,部分核心工程师正流向新加坡和中东项目,担心公司未来受限于政治博弈。 把科技当成地缘博弈的筹码,最终只会让技术失去流动性,让企业失去信任,让国家失去竞争力。荷兰想用一纸禁令换取政治好感,却忘了全球产业链的本质是互信与共赢。当规则变成武器,受伤的不只是对手,更是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壤。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