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差距”究竟在哪?邱震海语出惊人:“中国辛辛苦苦在14亿人中培养人才,老美是在77亿人中收割人才,中国是个挣钱的好地方,但是留不住人才,这与环境有关!”短短2句话,却点破了问题的根本,发人深省! 你瞅瞅人家美国怎么玩的。哈佛、MIT这些名校敞开大门招全球学霸,奖学金发得比谁都大方,实验室设备比咱们医院ICU还先进。 更绝的是人家那套移民政策,STEM专业毕业直接给绿卡通道,硅谷大厂抢人跟抢春运火车票似的。 反观咱们,户口、房价、子女教育三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深圳一个程序员年薪百万都买不起厕所,人家在加州买别墅还能带游泳池。这哪是人才流失啊,简直是人才大逃亡。 再说说创新环境。咱们这儿搞科研,论文数量倒是世界第一,可原创性突破有几个?不是经费被关系户分了,就是成果转化卡在审批环节。 人家美国高校教授能拿着专利直接创业,咱们这儿还得看领导脸色。更憋屈的是学术圈,年轻人想出头得抱大腿,有真才实学的反倒被边缘化。 前阵子那个颜宁教授,在清华干得好好的,非得跑去普林斯顿,人家实验室经费随便花,回国还得填表报销。 最扎心的是社会氛围。咱们这儿总讲究"枪打出头鸟",年轻人有点想法就被说"太年轻",敢冒险就被骂"不靠谱"。美国那边呢?马斯克造火箭炸了十几次照样被捧成钢铁侠,扎克伯格穿T恤见股东没人说他不尊重。 咱们这儿创业失败一辈子翻不了身,人家那边破产几次还能当总统。这环境差哪了?差在对失败的宽容,差在对个性的尊重。 还有教育理念问题。咱们从小学就教孩子标准答案,美国那边鼓励问"为什么"。结果就是咱们学生考试全球第一,一到创新就抓瞎。你看诺奖得主多少是美籍华人?钱学森那会儿回国是报效祖国,现在顶尖人才回国得考虑能不能适应人情社会。人家美国把全世界的聪明脑子都变成自己的,咱们却把自家培养的聪明脑子往外送。 更深层的是制度问题。咱们这儿科研经费分配看帽子,项目审批看关系,美国那边靠同行评议。人家一个助理教授能拿几百万美元启动资金,咱们这儿正教授还得争课题。结果就是美国实验室天天出黑科技,咱们这儿忙着写结题报告。这哪是差距啊,简直是鸿沟。 不过话说回来,咱们也在变。深圳现在搞人才房,杭州给创业补贴,科创板让科学家变富豪。但跟美国比,还是差了点"自由"的魂。 人家那边能为了一个想法辞职创业,咱们这边得考虑房贷车贷。美国收割人才不是靠钱多,是靠给人做梦的空间。咱们这儿现在连做梦都得先算算成本。 说到底,邱震海这话揭了咱们的伤疤。培养人才是第一步,留住人才才是真本事。什么时候咱们能让科学家安心搞研究不用跑关系,让创业者失败了还能东山再起,让年轻人敢想敢干不用怕枪打出头鸟,那才叫真的人才强国。 不然就算培养出14个爱因斯坦,最后也得给美国送去当诺贝尔奖得主。这差距,真得好好琢磨琢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