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中方突然宣布了对一名德国外长访华安排的调整。 这事上,我的态度很直接:不尊重、不准确的话不收回,就别谈行程。 2023年4月,德国外长在天津、北京密集活动,外界紧盯她的表态;2024年春她又到访。中方多次用“欢迎适时访华”的表述,姿态克制但边界清楚。 对照一些欧洲人士在出发前高调发言,落地后又换口径。节奏反复,容易把交流变形。 接待门槛立清楚,才能让沟通聚焦实事,而不是话题跑偏。 说到荷兰,离不开ASML和安世半导体。2019年起EUV设备无法对华交付,2023年起部分DUV许可收紧,都是公开可查的进展。 外部收紧的国内要把配套做好,用合规和可替代方案稳住供应。 这两年,功率器件、MCU、模拟芯片在车载、家电等领域持续上量,环节更扎实,短板逐步补齐。 在接触安排上,暂停不是封死。把条件说清楚,合适再谈,效率更高。 2021年立陶宛事件期间,双边往来一度降温,随后在企业层面有序恢复,节奏掌控在手,说明手段可用。 工作层沟通不断线,避免误读,也给矛盾降温留出空间。 回到德国外长这件事,如果确有不当表述,先纠正再谈行程,流程顺、阻力小。 至于荷兰,涉及企业权益的分歧,按规则走程序;问题不解决,就暂停互动,等条件到位再推进。 标准要统一,态度要清晰,话要说到点上。 把节奏自己定,信息更清楚,来往更有分量。


用户13xxx01
把话说明白了再让这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