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北京牛街,23岁的视障女孩徐佳媛,拿着存了一周的零花钱,想独自去包子铺买心心念念的牛肉包,本来平时出门,总需要朋友陪同,但这次她特意带了运动相机,想记录自己第一次独立寻味的过程,她作好了四处碰壁的打算,却没成想,满街的陌生人,用一句句“没事没事”,把她的心捂得很暖。 清晨的北京牛街,刚过七点就浸在烟火气里。 老字号包子铺的蒸汽裹着牛羊肉的鲜香,顺着胡同飘远,排队的人群从店门口蜿蜒出去十多米,夹杂着老北京的吆喝声、孩子的嬉闹声,热闹得让人心里发暖。 23岁的徐佳媛就站在这片热闹里,指尖死死扣着盲杖的握柄,口袋里揣着攒了七天的零花钱,手心沁出的薄汗把纸币浸得有些发软。 这是她第一次没让朋友陪同,独自出门“寻味”。 作为山东滨州医学院的盲人大学生,徐佳媛早就听同学念叨过牛街包子的好,可每次想到要在拥挤的人群里辨方向、找队伍,就忍不住打退堂鼓。 这次能鼓起勇气出发,她在心里演练了无数遍:用读屏软件把路线听了十几遍,把每个路口的标志性声音记在脑子里,甚至特意挂了运动相机在胸前。 她想记录下自己独立完成这件事的样子,哪怕结果是四处碰壁。 步行二十多分钟,包子铺的香味越来越浓,可随之而来的嘈杂也让她瞬间慌了神。 盲杖在身前轻轻点着地面,反馈回来的全是密集的脚步声和碰撞感,她分不清哪里是队伍的头,哪里是尾,只能贴着墙根慢慢蹭,生怕一不小心撞到别人。 一连串的念头在她脑子里打转,盲杖的握柄被她攥得发烫,连带着耳朵都涨得发红。 就在她犹豫着要不要转身往回走时,盲杖突然被什么东西轻轻碰了一下。 她下意识地往后缩了缩,小声说了句“抱歉”,抬头时,感觉到一道温和的目光落在自己脸上。 姑娘,是来买包子的吧?一个苍老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带着点北京腔的温和,我排在前头,你来我这儿,快着点买完,别冻着。 徐佳媛连忙摆手,声音带着点急促,大爷,不行不行,这哪能插队啊,我再等等就好。 她的话刚说完,身后就传来好几声附和,这哪叫插队啊!一个爽朗的女声接话,姑娘你先买,我们都不着急! 接着,她感觉到有人轻轻拍了拍她的胳膊,是个穿蓝色外套的大哥,没事儿,你往前站,大伙儿都让着你,不耽误事儿。 原本嘈杂的队伍突然安静了下来,那些讨价还价的、聊天的声音都刻意放轻了,像是怕惊扰到她。 有人悄悄走到她身后,轻轻扶住了盲杖的末端,不让它被风吹得左右晃动;有人凑到包子铺窗口,大声跟老板说,师傅,先给这姑娘装包子,她眼睛不方便! 还有个阿姨站在她身边,语速放得很慢,一字一句地报着馅料,有牛肉大葱的、羊肉胡萝卜的,都是刚蒸好的,热乎着呢,你要哪种? 徐佳媛顺着声音的方向往前走,指尖触到温热的包子袋时,阿姨又贴心地提醒,袋子底儿沾了点油,你攥紧点,别滑掉了。 买完包子转身的瞬间,她忽然感觉到周围的脚步声都停了,原本挤得紧紧的队伍,竟然往两侧分开了一条窄窄的路,刚好够她握着盲杖通过。 姑娘,前面两步有台阶,抬脚慢点儿,有人在她身侧轻声说,声音近得像是家人的叮嘱。 她顺着声音慢慢挪动脚步,盲杖果然碰到了台阶的边缘,一步步走稳后,身后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队伍又慢慢合拢了。 走到胡同口时,她还听见身后传来一句清晰的“路上小心啊”,那声音陌生又温暖,让她心里的忐忑瞬间烟消云散,只剩下满满的踏实。 胸前的运动相机,把这一切都记录了下来,视频里没有轰轰烈烈的举动,只有一句句重复的“没事没事”。 这些素不相识的人,没有把她当成需要特殊照顾的“弱者”,而是用最恰到好处的善意,帮她守住了“想独立完成一件事”的尊严。 现在的徐佳媛,多了一个“自媒体创作者”的身份。 从去年9月开始,她用运动相机和手机,以第一视角记录自己的日常。 她看不到屏幕,就靠听声音分辨视频素材的好坏;剪辑视频时,就用兼容读屏功能的软件,一遍遍听着操作提示,摸索着添加配乐和字幕。 她不想卖惨,也不想博取同情,只是想让更多人知道,视障群体也能独立生活、热爱生活,也想通过自己的镜头,让更多人关注到无障碍环境的重要性。 不过,感动之余我们也该明白,视障群体的顺畅出行,不能只依赖偶然的善意。 就像郑智化曾提到的,比起临时的帮助,大家更需要“不用求人”的保障。 现实中,盲道被外卖车、共享单车占用,残疾人卫生间被锁起来当杂物间。 这些问题依然存在,它们给残障人士的出行带来的阻碍,远不是一次礼让就能解决的。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你今天给出的一点善意,或许明天就会以另一种方式回馈到你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