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印度也能! 印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大意是中国在这场关税战中赢了,中国能硬抗美国,那么印度也能,还能做的更好!仔细想了想,印媒说的有道理吗? 然而,2025年5月至9月印度对美出口暴跌37.5%的数据,却给这份自信浇了一盆冷水。 中国硬抗美国关税时能保持对美出口微增2.3%,印度却遭遇出口额从88亿美元锐减至55亿美元的重创,这场差距悬殊的博弈背后,绝非“胆量”二字能简单概括。 美国的关税大棒从未公平挥舞,中印两国的遭遇就是最直观的证明。 2025年8月,美国将印度输美商品总税率飙升至50%,后续更威胁要对印度制药行业加征250%关税,理由之一便是印度35%的原油进口来自俄罗斯。 反观中国,即便同样采购俄油,美国却因忌惮供应链断裂而暂停部分对等关税,甚至取消了10%的“芬太尼关税”。 这种双重标准的根源,在于中美经济的深度绑定,美国F-35战机、核潜艇等尖端装备依赖中国稀土加工产能,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炼技术掌握在中国手中,中方10月出台的稀土出口管制,不到24小时就引发美股蒸发7000亿美元。 印度与美国的绑定则集中在服装、软件服务等易替代领域,美国标普500强企业虽依赖印度IT外包,但随时能转向菲律宾、越南等国,这种不对等的依赖关系,让印度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 中国的硬抗从来不是蛮干,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3.2万亿元人民币,看似增速平缓,却实现了结构性升级: 新能源汽车对美出口超120万辆,同比增长45%,锂电池、储能设备出口增速更是高达37%,这些“新三样”成为对冲关税压力的核心力量。 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已提升至38.7%,华为、长江存储等企业的自主研发让“小院高墙”形同虚设。 更关键的是中国对稀土管控的张弛有度,既通过全面出口管制迫使美国重回谈判桌,又适时暂停部分措施展现务实态度,这种收放自如的战略智慧,让关税战成为产业链升级的催化剂。 印度却陷入了“加税反增进口”的怪圈,2014年至2023年贸易平均加权关税从7%升至12%,进口总额反而增长1.5倍,2023-2024年度达6780亿美元。 聚氯乙烯关税提高后进口额涨幅41%,塑料地板等产品也重复着同样的剧情,这种政策失灵背后,是本土产业供给能力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 印度并非没有抗衡的筹码,只是从未真正用好手中的牌,作为“世界药房”,印度供应美国47%的仿制药、40%以上的处方药,2024年美国药品短缺中70%都来自印度主导品类,仅药品对美出口就超90亿美元。 IT服务出口额突破2000亿美元,美国市场占比62%,航天领域承接34国卫星发射任务,这些领域的依赖度丝毫不亚于美国对中国稀土的需求。 但印度却始终未能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博弈筹码。 反观中国,正是将稀土这一核心资源与高端制造业绑定,才在关税战中掌握了主动权。 印度的问题不在于“无牌可打”,而在于政策分散与战略模糊,一边想通过“数字自治使命”扶持本土企业替代微软、谷歌,一边又未能加大研发投入,1万亿卢比的研发基金仅到位20%,顶尖科技人才占比不足1.4%,本土替代只能停留在口号层面。 此外,中国在关税战中始终保持就业稳定,甚至通过产业链升级创造了更多高端岗位,这得益于“一带一路”市场的开拓,多元化市场分摊了单一市场的风险。 印度却未能建立这样的缓冲机制,美国50%关税生效后,成衣重镇蒂鲁普尔60万从业者面临失业,产量下降25%。 宝石与珠宝出口暴跌59.5%,苏拉特的加工厂订单大量流向泰国;太阳能电池板出口重挫60.8%,可再生能源产业竞争力大幅下滑。 印媒高喊“做得更好”时,或许忽略了贸易博弈的核心逻辑:对抗的底气源于自身实力,而非情绪宣泄。 中国用十年时间完成产业链升级,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才支撑起应对关税战的韧性;美国之所以对中国有所克制,本质是忌惮两败俱伤的后果。 印度的雄心值得肯定,但当前的困境源于战略模仿与自身实际的脱节,既没有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也没有匹配的研发能力,却试图复制“对等反制”的模式。 特朗普政府已经明确,对印度的关税制裁本质是为了削弱俄罗斯石油经济,印度不过是地缘政治的棋子,这种被当作筹码的处境,与中国作为平等博弈方的地位有着本质区别。 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强调的“坚守底线”固然重要,但更需要清晰的战略布局。 与其盲目模仿中国的对抗姿态,不如深耕制药、IT、航天等优势产业,将美国的依赖转化为谈判筹码。与其加征关税保护低效产能,不如完善基础设施、加大研发投入,让本土产业真正具备替代进口的能力。 关税战从来不是谁的口号更响亮,而是谁的产业链更完整、谁的筹码更精准、谁的战略更务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