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名嘴周锡玮一针见血地点评,郑丽文遇到好时候,因为中国大陆太强了,在全世界唯一能跟美国抗衡的,就是中国大陆! 这话听着像是恭维,其实藏着更深的判断:在当前全球格局动荡的背景下,中国大陆的崛起正深刻改变着台湾岛内政治的气候。 说白了,郑丽文之所以能一路走高,背后站着的不只是国民党的改革,也有中国大陆这座大山的支撑。 郑丽文在2025年国民党主席选举中,以50.15%的支持率横扫对手,不是在空白赛道中突围,而是踩着一股越来越强的岛内民意浪潮。 她口才犀利,主张鲜明,基层支持度高,被媒体评价为“女战将”,这不是形容词堆出来的,是一场场辩论、一项项政策换来的口碑。 尤其是在9月的电视辩论里,她几乎“吊打”对手,8万人投票结果一边倒,说明岛内老百姓不吃空话套话,更看重谁能解决问题、谁敢碰硬骨头。 她的手腕也不软。上任后第一时间公布县市党部人事名单,八成留任,不搞大清洗,也不一味推新人,这种稳中求进的布局方式,既保留了地方组织的战斗力,也避免了内耗。 她的目标也没藏着掖着2026年拿下艰困选区、2028年让国民党重回“第一大党”。这种公开立Flag的方式,在台湾政坛并不多见。 周锡玮之所以点名郑丽文“赶上好时候”,不是看她个人能力,而是看到了更大的背景:中国大陆的实力正在重塑两岸格局,甚至影响全球战略棋局。 大陆一边在对台政策上“放软”,比如增加台胞落地办证口岸,推动民间交流,另一边又“动真格”。 比如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对“台独”分子明确“终身追责”,司法通缉覆盖全球。软硬兼施,刚柔并济,给岛内务实派开了门,也给激进派亮了黄牌。 从国际格局看,中美正在进入一个“战略相持期”。这不是简单的对抗而是力量相当、互有制衡的格局。 美国虽然不断加码科技封锁,但中国在稀土等关键领域稳居优势,全球稀土精炼产能中,中国的占比超过九成。美国想卡脖子,却被中国卡住了命门。 正因为有这样的实力底气,中国大陆也开始在技术标准、全球话语权上主动出击。 稀土出口管制、生物科技领域的专利占有率提升,都是在告诉世界中国不再只是“世界工厂”,而是要做“规则制定者”。 反观美国的对华政策,越来越显得焦虑和脱节,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郑丽文的两岸政策变得特别“接地气”。 她不仅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还公开表示愿以国民党主席身份赴北京交流。 这一表态,国台办第一时间回应表示欢迎,这在当前岛内政坛,几乎是唯一有实质动作的两岸破冰信号。 她的对手,民进党当局则在另一条路上越走越窄。赖清德当局坚持“抗中保台”,导致岛内军费飙升,占GDP的3.32%,甚至超过不少北约国家。 结果换来的不是安全感,而是经济焦虑、社会对立,超过60%的台湾民众反感赖清德的两岸政策,超过半数支持郑丽文赴陆交流,说明岛内主流民意正在转向务实。 具体行动上,她也没有停留在口头。任命了解两岸事务的萧旭岑为副主席,就是一种态度。 她说“台湾没时间再沉沦”,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对当前困局的直接回应。她知道,如果再拖下去,不只是政党轮替的问题,而是整个世代的前途都要被耽误。 民进党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从物价失控、教育政策混乱,到对待不同声音的“双标”,再到对“台独”路线的顽固执着,民众对这个执政党的信任正在崩塌。 赖清德支持率已经下降到34.9%了,街头抗议此起彼伏,《自由时报》评论称“民进党正面临成立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 周锡玮的判断很直接郑丽文只要抓住民进党犯的错,就有机会翻盘。 他特别指出,民进党最大的败笔,是把“台独”当成万能钥匙,结果不仅没打开安全之门,反而锁住了经济的活力。 现在岛内年轻人最关心的是就业和房价,不是意识形态。网络上,像“馆长”这样的意见领袖公开支持郑丽文,也说明她正在赢得关键的青年选票。 社会氛围也变了。越来越多民众喊出“求安稳、反对立”,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现实压出来的共识。 过去几年“抗中保台”让台湾陷入对立漩涡,代价是贸易受损、人才外流、国际空间缩小。郑丽文带头走“和平发展”这条路,正好踩中主流民意的脉搏。 从大格局看,中国大陆的强势崛起,让台海局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虽仍在拉拢盟友围堵中国,但效果越来越有限。 郑丽文的机会,来自于她读懂了这个时代。她不是在唱好中国,而是在认清现实。她知道和平不是软弱,而是战略智慧。 当然她面前的挑战也不小。党内派系林立,改革触动利益;2026年选战压力山大,2028年要再拼大选,容不得半点马虎。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如果大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和平发展,而岛内民众又厌倦了对抗路线,那么像郑丽文这样的务实派,确实“遇到了好时候”。 信息来源: 《郑丽文表态愿赴大陆访问交流 国台办回应》——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