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里,来了三次。国际奥委会那帮人,就差把“求求你”写在脸上了,变着法儿地想让中国再办一次奥运会。 这事儿得先从奥委会的 “难处” 说起。 之前申办奥运,各国趋之若鹜,就像争抢金元宝一样。我还记得 2001 年北京申奥之际,众多国家打破头般参与竞争。 可是现在风向是彻底变了,之前波士顿要申 2024 年奥运的时候,当地民众嫌花钱直接给否了。 2032 年的申办就更夸张了,全世界就布里斯班一个申办的,奥委会几乎是赶着把举办权塞过去。 中国成了他们眼里唯一的 “救命稻草”,这才有了五年三次上门的戏码。 第一次是 2023 年初,巴赫带着团队来夸北京冬奥办得好,旁敲侧击问要不要再试试夏季奥运。 那会儿中方只说 “感谢认可”,没接话茬。 第二次 2024 年,他们干脆抛出 “双城联办” 方案,说上海和广州搭档能分摊压力,还是没成。 第三次干脆把北京也加进来,搞 “三城联办”,还承诺帮忙拉赞助,算盘打得隔壁都听见了。 他们这么急,说白了是摸准了中国的 “靠谱”。 别的国家办奥运要么超支超到离谱,要么赛后场馆直接荒废。 里约奥运的游泳馆后来成了流浪汉聚集地,东京奥运花了那么多钱,好多场馆现在闲置着。 中国不一样,北京冬奥的首钢园现在火得很,我上个月去那儿,老厂房改的咖啡馆坐满了人,冰场里全是学滑冰的小孩。 这种 “办赛不浪费” 的本事,全世界没几个能比。 可中国现在不缺 “办奥运” 的面子了。 2008 年办奥运是想让世界认识我们,现在咱们的空间站都在太空转着,没必要再靠体育盛会刷存在感。 更关键的是办赛理念变了,以前可能会在意 “国际形象”,现在更看重 “老百姓能不能受益”。 建个奥运村要占地,修场馆要花钱,这些钱要是投在社区健身中心、乡村体育设施上,能让更多人直接尝到甜头。 奥委会其实也该反思反思。 这些年奥运项目越加越多,排场越搞越大,小国根本扛不住,大国也觉得吃力。 他们总想着找个 “冤大头” 接盘,却不想着给奥运 “瘦瘦身”。 直到中国连续拒绝三次,他们才开始琢磨 “区域联办”,听说正跟中东三国谈 2036 年的事,想让几个国家分摊成本。 这早干嘛去了? 有的人说我国拒绝是 “摆架子”,这话可太外行了。 咱们不是不热爱体育,是更懂怎么把钱花在刀刃上。 北京冬奥留下的不仅是场馆,更是全民运动的热潮,现在小区里打乒乓球、跳广场舞的人比以前多了一倍。 这种 “润物细无声” 的影响,比办一次热闹的盛会有价值多了。 话说你们都去过哪些奥运遗产改造的地方? 除了首钢园,张家口的滑雪场现在成了亲子游热门地,连我老家的县城体育馆,都用了冬奥剩下的器材。 这些才是真正的 “奥运遗产”,不是放在那儿落灰的空建筑。 国际奥委会要是真想让奥运活下去,光求着中国没用。 得好好学学怎么把赛事办得接地气、不浪费,让举办国觉得 “值”,让老百姓觉得 “好”。 不然就算再求十年,也未必有人愿意接这个活儿。 中国的选择其实给全世界指了条明路:不管办什么盛会,最终都得落到普通人的生活里。 有这个共识,奥运才能真正焕发生机。 要是还抱着老观念不放,就算找到下一个接盘的,也撑不了多久。 你们觉得奥运该怎么改才有人愿意办?要是中国再办,你们希望在哪座城市?反正我私心盼着能把场馆建在社区旁边,赛后直接开放给咱们健身,那才叫真的 “奥运惠民”。 这种理性的拒绝,比盲目接办更显大国底气。 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钱该怎么花,不被面子绑架,不被外界裹挟。 这种清醒和务实,不管是办奥运还是过日子,都是最宝贵的智慧。 信息来源: 光明网—— 2025年6月27日 考文垂宣布:计划访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0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上海为全新奥运赛事树立了标杆 央视新闻——2023-02-05巴赫:北京冬奥会在诸多方面创立了冬奥会的新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