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差距”究竟在哪? 邱震海语出惊人:“中国辛辛苦苦在14亿人中培养人才,老美是在77亿人中收割人才,中国是个挣钱的好地方,但是留不住人才,这与环境有关!”短短2句话,却点破了问题的根本,发人深省! 邱震海这句话不光形象,而且扎心,中国在培养人才,美国在收割人才。 美国人口只有3.3亿,却成了全球科技精英的“磁场”,中国有14亿人口,却常常看着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海外发光发热。这当中差的,真的只是数字吗? 邱震海的话虽短,却戳到了问题的根本中国是个“挣钱的地方”,但不是“留人”的地方。人才流失,不是今天才有,也不是偶然现象,而是长期的结构性问题。 美国为什么能从全球“选人”?靠的是移民制度和开放环境。全世界有才华的人,只要想闯一闯,基本都可以找到去美国的通道。 数据显示美国12万科学家中,华裔超过3万人;芯片行业,活跃着大约25万华人。 美国35%的技术创新人才来自移民。这场全球人才争夺战里,美国不仅早早入局,还把游戏规则玩得炉火纯青。 中国这边,则更多地靠“自给自足”。人才培养体系从小学到大学,环环相扣,但最终很多人却选择了出国发展。 1978年到2010年,中国共有190万人出国留学,其中三分之二没有回国,当然这其中有些人或许是受到政策影响。 2006年,仅清华、北大两校毕业生中,就有上千人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最终多数留在当地发展。 到了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培养的顶尖AI人才中,57%选择在美国就业,只有12%回国。 这些数字背后,是实打实的流失。更有甚者,约3.2万华裔科学家已加入美国国籍,彻底“脱钩”。 曾经的清华北大,被戏称为“美国科技公司的人才训练营”,这听着像笑话,其实谁都笑不出来。问题出在哪?一是科研环境,二是制度土壤。 科研环境方面,差距肉眼可见。国内不少科研人员反映,设备用不上、项目批不下来、经费拨得慢。 而根据2022年数据美国研发投入2110亿美元,中国为1530亿美元;再看设备利用率,美国高达170%,中国仅17%。设备不是没有,是没法用、没人用、没人敢用。 更麻烦的是“人情社会”和“论资排辈”。年轻人有想法,却被“资历不够”挡在门外;有成果,却因“没有关系”被淹没。 长期下去,能留下来的,是那些不折腾、不创新、混日子的人;而真正有能力、想干事的人,选择了走出去。 待遇差距也很直观。美国高科技人才年薪普遍在10至20万美元,且有完善的专利奖励机制。 反观国内,很多科研人员工资还比不上企业普通工程师;项目申请耗时长、评审标准不透明,干活的和得奖的,常常不是一个人。 制度层面,美国有上百种签证类型,几乎覆盖了所有层级人才。从诺奖得主到普通工程师,都有对应的落地方案。 而中国在这方面刚刚起步,绿卡制度过去多年形同虚设,行政手续复杂,落户、购房、子女教育样样都要跑腿。有人调侃:“外国专家来中国工作,先得练好办证能力。” 人才不是“硬抓”就能抓住的,必须靠制度吸引、靠环境留人。如果一个人回国后发现,发展机会少、科研氛围差、生活成本高,那他为什么要回来? 这也直接导致国家发展成本的浪费。从小学、初中到大学、研究生,一个高端人才的培养成本至少数十万元起步,加上科研训练和实践经验,成本更高。 但当这些人拿着中国的教育资源、科研资金,最终却为外国企业和实验室工作,不只是“心疼”,更是“卡脖子”。 任正非的话一语道破:“我们又被自己人卡住了脖子。”在芯片、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关键领域,中国并不缺人才,缺的是能把人留下来的政策和环境。 否则今天是芯片,明天就是AI,后天可能就轮到新能源。当然局面也不是一潭死水。近年来,越来越多留美人才开始考虑回国。 比如李柘远,放弃美国高薪职位,回国创业,再比如颜宁、饶毅、丘成桐等顶级科学家,选择回到国内,投身科研。 这说明了只要环境改善,人才是愿意回来的。近年来中国对人才政策的调整也在加速推进。 国家级实验室陆续落地,科研评价体系逐步改革,绿卡制度也开始“动真格”,含金量明显提升。 但这只是开始。要真正扭转人才流失的局面,必须从根子上改:科研资源要向一线倾斜,项目管理要去行政化,评价机制要看成果而不是背景。 同时,提供国际一流的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为外籍人才来华扫清障碍。要让“来中国工作”变成一种荣誉,而不是负担。 中美之间的差距,技术可以追,资本可以补,唯一最难补的,是人才的心。如果我们一边花大力气培养人,一边又让他们寒心离开,那最终吃亏的一定是我们自己。 信息来源: 《全球科技人才分布版图重塑: 美国高层次科技人才居首,中国快速崛起》——中国日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