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年联合会理事长何溢诚发文写道:“如果大陆想要武统台湾,那么台湾可能见不到解

红日观全局 2025-11-07 18:13:46

台湾青年联合会理事长何溢诚发文写道:“如果大陆想要武统台湾,那么台湾可能见不到解放军的影子,就已经被大陆的火箭军给打的稀巴烂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番话迅速在岛内引发热议,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直言“唱衰台湾”。   但无论立场如何,谁都不能否认,他说出了一个被长期回避的问题:两岸之间的军力差距,究竟有多大?   何溢诚的发言并不只是危言耸听。他点出的重点,是大陆火箭军的远程打击能力。   这种能力并不需要登陆作战,不用派出海陆空大军,仅凭导弹打击,就足以对台方的关键设施进行精准瘫痪。   现代战争的规则早已改写,拼刺刀的年代早就过去,如今拼的是谁的导弹快、谁的打击准、谁的反应速度更快。   要理解何溢诚这番话背后的分量,得先看看火箭军的“家底”。   作为中国军队的独立军种,火箭军手握东风系列弹道导弹与长剑巡航导弹,具备核常兼备的双重打击能力。   东风-17这种高超音速导弹,不仅速度快得惊人,还能在高空变轨,现有的反导系统几乎拿它没办法。   打击精度方面也不是“打一片”,而是“点名打”,圆概率误差已经缩小到米级,意思就是想打哪里就打哪里,指挥中心、雷达阵地、电力系统、机场跑道,都是它的“靶子”。   更令人警醒的是,这一切都不是纸上谈兵。东部战区近年来多次在台海周边组织火箭军实战化演练,模拟多波次、全时段打击,从福建发射到台北,时间只需大约七分钟。   这意味着,一旦局势失控,火箭军的第一波打击甚至可能在台岛还在开防空会议时就已完成。这种反应速度和打击密度,正是让何溢诚下定论的底气所在。   这番言论之所以在岛内引发震动,也与当前的政治气候密切相关。   赖清德当局始终拒绝承认“九二共识”,持续推动“以武拒统”的路线,靠“不对称作战”与外部援助来对抗大陆。   所谓“不对称”,其实就是用小而精的手段来对抗大规模的正规军。但问题在于,这种策略能否真正顶得住实战考验?   眼下,美国国内“弃台论”愈演愈烈,不少智库和前高官都在公开场合表示,台湾并不属于美国的“核心利益”,美军是否会直接介入,仍是个大大的问号。   与此同时,岛内年轻一代的心态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一味激进。面对经济压力和安全焦虑的双重夹击,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质疑当局的防务政策是否真能保全台湾安全。   何溢诚的发言,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情绪的集中体现。他不是在“唱衰”,而是在提醒:幻想靠外援解决问题,是一种危险的误判。   这种提醒并非空穴来风。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的军费已连续多年增长,2025年预算已超过1.8万亿元人民币。   相较之下,台当局的防务预算虽也年年提高,但在整体军力对比上差距仍然巨大。尤其是在导弹数量、种类和部署密度上,台湾根本无法与大陆火箭军相提并论。   更现实的是,大陆并没有隐藏自己的底线。北京一方面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另一方面也明确“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在2025年国防白皮书中,大陆重申了对“台独”零容忍的态度,同时强调火箭军将继续作为战略威慑的重要支柱。   这种双重信号的传达方式,就是要让岛内清楚和平不是单方面的让步,而是需要彼此的认知与配合。   从战术层面来看,火箭军的存在大大降低了两岸冲突的“门槛”。   过去,一场战争或许需要大兵压境,如今打击可以远距离完成,甚至在对方还没反应过来时,战斗就已经结束。   这也是何溢诚所说“见不到解放军的影子”的含义所在。导弹一响,战局已变。   火箭军的威慑能力不仅体现在数量和技术上,更在于“快速打击+精确打击”的组合拳。   它不是靠堆积量取胜,而是靠打击效率和战术选择赢得优势。这种能力不但让对手难以防范,也为大陆在处理台海局势时提供了更多主动权。   而在岛内,何溢诚的声音虽然并不代表主流舆论,但却代表了一部分理性思考的声音。   面对现实的军事差距,他呼吁台湾社会放下幻想,认识到依赖“不对称作战”或外部援助并不能真正保障台湾安全。   他的主张是回归理性,通过两岸交流来寻找和平出路,而不是继续走向对抗的死胡同。   最近,解放军继续在东南沿海开展联合登陆演练,火箭军参与比重持续上升。这表明,大陆在维护国家统一问题上的战备态势并未放松。   与此同时,岛内对于高额军费投入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多。民众更关心的是房价、就业和物价,而不是导弹数量或战机型号。   从整个事件来看,何溢诚的发言虽然简短,却真实地反映出岛内一部分人的清醒认识。   面对两岸关系的现实困境,与其继续在美方援助的幻想里打转,不如静下心来思考:台湾的未来到底要靠谁来决定?   信息来源: 《围岛集结、多向抵近!现场视频直击解放军位台岛周边演训》——央视新闻

0 阅读:2
红日观全局

红日观全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