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大师之”心学先驱“王苹。 从洛学中开出心学之花 昨天我们讲到初唐时期“心本论”的思想先导“文中子”王通。今天我们再讲一位两宋之际“以洛学为根,开出心学萌芽”的关键人物——震泽先生王苹。 这是一位几乎被人遗忘的思想先驱,但他是连接二程理学与陆王心学的重要桥梁。 王苹(1082-1153年),字信伯,号震泽先生,福建福清人,后迁居吴江震泽镇。他出身儒学世家,早年师从程颐,后又受教于“程门立雪”的杨时,深得二程理学精髓,杨时更是盛赞“同门后来成就,莫出信伯者”。南宋绍兴四年,他因力主抗金的“天人合一”论获宋高宗赏识,入仕后负责校勘典籍、编写实录,却因牵涉权贵斗争罢官,转而潜心讲学,在福清龙江书院、吴江通儒堂培育弟子,创立了注重“心性涵养”的震泽学派。 作为洛学传人,王苹却跳出了传统理学的框架,从“心”出发开辟了新的思想路径。他提出“人心大无垠,万善皆备,盛德大业皆从此出”,将“心”视为万物本源与道德根基,打破了理学对“理”的外在执着;更主张“人心本来寂静清明,心累于物乃为自累”,点明痛苦源于内心执念而非外物,这正是“心外无物”的早期雏形。 这位思想先行者的地位,历来备受争议却举足轻重。清代全祖望直言其思想“颇启象山之萌芽”,确认了他为陆九渊心学奠基的贡献;王阳明更是盛赞其契合心学核心,而朱熹则因他偏离理学正统大加贬斥。这种对立恰恰印证了王苹的关键价值——他既是洛学传入吴地的核心人物,更是将洛学引向心学的转化者。 罢官后的王苹,以讲学为毕生事业,在福建推动程朱理学传播,使福建成为“南方理学中心”;在吴地创立震泽学派,培养出陈长方、杨邦弼等弟子,更间接影响了陆九渊的思想脉络。其《论语集解》《易传》等著作虽多为残稿,却成为研究心学起源的珍贵文献。 王苹认为中庸不在外求,而在心安。他说"人心本来寂静清明",说的正是君子能守的"未发之中";他说"心累于物乃为自累",道的恰是小人反中庸的根源——被外物牵引,失了本心。 他把中庸从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心的觉醒。君子守中,守的是本心的寂静清明;小人反中,反的是自己与生俱来的天性。 震泽先生王苹的"心本论",为后来的陆九渊"发明本心"、王阳明"致良知"开辟了先路。 今日我们学中庸,若只作道理会,便辜负了王苹这般先贤的苦心。须知中庸是活泼泼的心法,在每一个起心动念处,可还守得住这份心的中正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