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再次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

文史小将 2025-11-07 18:32:05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再次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界的希望,仍然是世界上光辉的典范!”他还强调:“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美国加州的张忠谋家中,《财富》杂志进行了与他的一次访谈,纪念台积电成立40周年。 张忠谋在访谈中展现出思路清晰,谈到过往经历时,情绪平稳而深刻。 张忠谋曾毫不犹豫地表示,美国是“我的国家”,是“世界的希望与光辉典范”。 这番话深刻表达了他与美国之间的紧密联系与认同,然而,今天他所缔造的台积电在美国的现实境遇,却与这些话语形成了鲜明对比。 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厂的过程一波三折。最初的投资计划金额从120亿美元上涨至650亿美元,然而工厂的建造面临着高额成本、工期延误和技术人才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原定于2024年的量产计划被推迟至2025年。更为棘手的是,台湾派驻的工程师在现场的支持工作与美国本土工会之间产生了冲突。 这些反差并非简单的言辞不符,而是因为张忠谋眼中的“美国”与台积电目前所面对的“美国”之间,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张忠谋对美国的深厚情感源于他个人在20世纪中叶的成就。 1949年,他赴美求学,分别进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最初他在福特公司工作,但因为一次薪水差额,他转行进入了当时刚刚起步的半导体行业。 在希凡尼亚公司,他用短短三年的时间就进入了管理层。 随后,他跳槽到德州仪器,迅速晋升至全球副总裁,管理着三万名员工。 这段职业生涯是那个时代“美国梦”的典型写照。1962年,他决定成为美国公民,将自己的人生与美国的发展紧密相连。 张忠谋的创业成功,特别是台积电的诞生,离不开他在美国的积累和资源。 他曾多次提到美国给他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机遇,那时的美国,以技术为核心,顶尖人才的流入和竞争让人难以抗拒。 张忠谋坚信,美国不仅是全球技术的领袖,还是吸引人才、推动创新的典范。 时至今日,他对“美国典范”的认同却与他所面对的现实发生了冲突。 美国现今的战略目标,已不仅仅是技术合作与共享,更多的是为了巩固全球技术霸权,推动国家战略利益的实现。 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出台政策,吸引台积电等外资企业赴美建厂,同时通过补贴和条件限制确保其技术优势。这些补贴不是无偿的,而是附带条件的:包括对台积电未来在中国大陆的扩张进行严格限制,甚至要求企业分享高达75%的超额利润。 这些政策与张忠谋过去所认为的“典范”相比,已经变得更加自利和具有国家战略目的。 现实的变化让张忠谋和台积电陷入了困境。美国在推动台积电赴美建厂时宣称这是全球供应链安全的保障,可台积电的现实遭遇却远非如此。随着投资成本不断攀升,台积电不得不面临巨大的挑战。高昂的建厂成本、工期的延误、人才短缺,这些问题不仅使台积电陷入了困境,也让张忠谋所信奉的美国成为了一个充满壁垒和限制的“新世界”。 与此同时,中国大陆的芯片制造业却超出了外界的预期。张忠谋曾表示,自己对中国大陆的芯片制造能力持悲观看法,认为中国的技术发展不足以与台积电抗衡,甚至曾支持美国对中国的技术限制。 但如今的中国,正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并且在芯片制造、设计、封测等多个环节逐步实现自给自足。 2024年,中国芯片市场规模突破1.43万亿元人民币,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的技术进步,让曾经被认为落后的中国芯片行业,逐渐迎头赶上。 张忠谋的这些言论,虽然并非完全虚伪,但无疑受到他个人历史经验的深刻影响。作为一位在特定时代成就的企业家,他的眼光和决策也因此被那个时代的辉煌所“锚定”。 而在这个格局发生变化的当下,他的认知和判断,也未必能完全适应新的现实。 总的来说,张忠谋曾信仰的“美国典范”与台积电今天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不仅是台积电、张忠谋个人的困境,也是整个全球科技和产业格局演变的缩影。如今,全球格局的重塑和技术的竞争,不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较量,更多的是国家战略、经济利益与全球供应链安全的复杂博弈。 张忠谋和台积电的故事,深刻揭示了过去的成功经验如何在面对新形势时可能成为认知障碍。

0 阅读:0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