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特务周养浩在功德林改造时,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他说,当年他抓过、审过、杀过的共产党员不计其数,这些人没有让他感到害怕。因为他见过太多骨头硬、不怕死的人,早已见怪不惊。真正让他害怕的是,当这些共产党员知道第二天就要被枪毙了,当天晚上还抓紧时间在牢房里开会,进行小型的整风运动,轮流做自我检讨。 周养浩1907年生于浙江江山一个农家,早年帮父母干农活,稍长便去村小教书,教孩子们基本识字算术。家境清寒,他省吃俭用考入上海法学院,专攻法律。求学生涯中,他接触抗日救国会活动,跟沈钧儒等人走上街头,组织学生游行反对日寇侵略。那时他还满腔热血,卷袖子印传单,脚步踩在上海石板路上。 这份抗日热情没维持多久。1933年,他经戴笠引荐加入复兴社特务处,从此走上反共道路。凭借法学底子和办事狠辣,他很快升迁,三次担任司法科长。1941年底,调任贵州息烽监狱主任,外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这座监狱关押政治犯上千人,包括罗世文、车耀先等共产党人。周养浩推行狱政调整,表面卸下镣铐,建图书馆和兴趣小组,牢房改称斋舍,实际加强精神控制。犯人们被迫劳动,编草鞋卷烟丝,收入上缴特务。关押1200多人中,600多人在他任内惨死,埋于快活岭下。 息烽监狱是国民党反共魔窟,周养浩亲手抓捕审讯处决共产党人不计其数。他见过太多人经受拷打不吐露情报,面对枪口高喊口号。这些硬气表现起初让他注意,渐渐成常态。他签批处决令时,手稳笔直,卷宗堆满桌案。那些共产党人骨头硬、不怕死,在他看来已是家常便饭。监狱墙外荒山环绕,枪声闷响,新坟土层薄薄推平。他管辖期间,特务手下用皮鞭竹签逼供,血迹染红审讯室水泥地。 周养浩的认知中,共产党人的不怕死司空见惯。可几件事让他反复回想。一批共产党人判死刑后,当晚牢房传出讨论声,不是遗言,而是工作反思。有人检讨联络时信外人导致暴露,有人承认宣传不够细致未发动群众,有人提醒后人加强掩护避免失误。讨论到深夜,他们从容走向刑场。这幕超出他预期,那些人把革命事业置于生命之上,临终还传经验教训。 类似事例不止息烽一处。重庆渣滓洞,陈然被捕后腿部重伤,仍凭记忆写胜利消息于烟纸,传给狱友。临刑前几天,他与战友总结斗争经验,形成八条意见:严守纪律、辨敌伪装、互助团结、学习文件、传情报、绝食抗争、临危气节、总结经验。这些成为留给党组织的财富。奉天第一监狱,86名共产党人建秘密党支部,坚持组织生活,上党课。绝食斗争胜利后,他们索要马列著作和中央文件,边读边记笔记,强化信念。 南京雨花台监狱,19岁贺瑞麟临刑写下八册日记,回顾革命历程,反思斗争不足。字里行间满是对党的忠诚。这些共产党人视组织高于一切,生命结束前不忘总结得失,让事业少走弯路。周养浩管狱时撞见这些,事后如刺在心。他在息烽推行所谓革新,实际加重心理折磨,犯人表面宽和,内里监视无孔不入。关押期间,特务眼线遍布各斋,夜巡灯影晃动。 1949年上海解放,周养浩落网,押解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这里不同于息烽,无酷刑秘密处决。管理员与战犯同吃粗粮,早起劳动,晚上学习讨论。国民党将领们初来抗拒,渐渐通过报纸了解新中国建设成就,态度转变。周养浩夹在其中,日复一日翻阅文件,忆起息烽那些夜。共产党人检讨不是形式,而是对信仰的绝对忠诚,对组织的负责精神。这点他从未见过,也难以理解。 功德林生活规律,战犯分小组,读报劳动,互相称同学。周养浩起初顽固,拒不认罪。可通过学习,他慢慢理清思路。那些共产党人临刑议事,目的是让革命火种延续,经验传给后人,避免重复错误。这种高度负责,让他对比自身特务生涯的冷血。周养浩在改造中吐露那段话:抓审杀共产党人无数,不怕死见惯了,唯独牢中开会检讨,让他心生惧意。这话记录下来,反映他认知转变。 1975年,周养浩获特赦出狱。他申请去台湾,蒋介石去世后被拒,最终侨居美国。晚年清静,少谈往事。那段牢中心得,成为他人生反思的注脚。周养浩从乡村教师到特务头子,再到改造对象,轨迹曲折。他的经历折射国民党反共政策的残酷,也凸显共产党人精神力量。息烽监狱关押的共产党人,用行动证明信仰胜于生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