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思考|当AI芯片进入“IP复用时代” 有时,产业的变化不是轰轰烈烈的转折,而是一些底层逻辑在悄悄重组。 AI芯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过去几年,我们在谈算力、封装、带宽,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另一个被低估的环节——IP架构的复用能力。 AI模型越来越复杂,芯片设计的成本和周期也在上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能把底层IP模块“灵活拼接”的企业,正在获得新的效率优势。 这不是短期的竞争,而是一种设计思维的迁移: 从“性能优先”到“架构优先”,从“一次设计”到“可复用生态”。 最近看了几家公司的动向,颇有代表性: 芯原股份在接口IP上持续发力,芯动科技在 RISC-V 领域拓展CPU内核, 而寒武纪则把AI加速核(MLU)做成模块化积木,能被不同芯片灵活调用。 它们之间并非直接竞争,而像是在拼一幅更大的“生态拼图”。 据赛迪顾问预测,到2027年,本土IP在AI芯片设计中的渗透率有望超过50%。 这意味着,未来芯片创新的焦点可能不再是“更强的算力”, 而是——谁能让架构更灵活、生态更开放。 ⸻ 结语|周末留个问题 当AI芯片进入“IP复用时代”, 也许真正重要的不再是“谁更快”, 而是“谁能在变化中形成长期的结构优势”。 你怎么看? 📌 关注我【硬科技趋势观察官】,每周深度拆解AI芯片、光模块与算力产业最新进展,用数据看趋势。 AI芯片 算力 产业观察 硬科技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