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宣布 2025年11月7日,荷兰政府发布声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表示,欢迎中方会为安世中国工厂恢复供货提供便利的表态,“鉴于我们同中方的会谈富有建设性,相信中国供应至欧洲和世界其它地区的芯片将在未来几天送达安世客户手中”。 这次卡雷曼斯的表态,不仅是对中国供应链能力的认可,更是对荷兰本国高科技产业稳定发展的强烈需求作出的回应。 安世半导体,作为一家在全球芯片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企业,其在中国的工厂一旦出现供货不畅,将直接影响到欧洲多个行业链条的正常运转。 眼下,全球对芯片的依赖程度早已超出传统电子产品的范畴,汽车、能源、基础设施甚至农业科技都离不开这颗小小的硅片。 而中国,在这条产业链上扮演的角色,几乎已经从“制造者”变成了“稳定器”。过去几年,西方国家在供应链“去中国化”上的尝试,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安全感”,反而一次次暴露出全球产业链的高度依赖和脆弱性。 疫情期间的芯片荒、航运危机、地缘政治冲突,都让人们意识到,单靠几家企业或某个地区,根本无法支撑全球高科技产业的正常运转。 而中国庞大的制造体系、完善的上下游配套能力和政策的前瞻性,成为了全球芯片生态里不可或缺的一环。 卡雷曼斯这次的表态,其实也算是一次公开的政策转向信号。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荷兰在半导体领域的对华政策受到了相当多的外部影响,尤其是在先进光刻机出口方面。 而这一次的合作愿景,明显更为积极和开放。在与中国的会谈中提到“建设性”,意味着双方不仅仅是礼貌交谈,而是在实质性议题上达成了共识,这种共识通常是基于长期利益而非短期博弈。 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但经济规律从不会说谎。荷兰政府的这一表态,从根本上反映的是对现实格局的清醒认知。 当前的国际环境并不安宁,技术脱钩、贸易壁垒、地缘分裂的舆论甚嚣尘上,但在这样的背景下,荷兰依然选择向中国伸出合作的手,这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的胜利。 因为他们清楚,真正的安全不是封闭,而是多边合作;真正的竞争不是排斥,而是共赢发展。 卡雷曼斯在声明中用“未来几天”来描述芯片恢复供货的时间点。这种时间维度的精准表述,说明事情已经不再停留在意向阶段,而是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 这对安世的客户、对整个欧洲产业链,甚至对全球芯片市场,都是一颗“定心丸”。毕竟,芯片不是面包,不是今天停产明天就能恢复供给。 它是一整套高度协同的精密系统,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迟,都会引发连锁反应。中国方面愿意为供货恢复提供便利,不仅展现了合作意愿,也体现了产业调度的能力和效率。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一事件可能成为中欧技术合作的新起点。过去几年,中欧之间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受到了不少外部干扰,尤其是在半导体、通信、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 荷兰作为欧洲科技创新的代表之一,其态度某种程度上具有风向标意义。安世事件的积极进展,或许能为中欧之间重建互信提供范例。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区冲突频发的当下,任何一场成功的跨国合作,都是一剂强心剂。 从中国的角度看,这次事件也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中国依旧是全球高科技产业链中最为可靠、最具韧性的合作伙伴。 中国在芯片领域的自主创新虽然仍在爬坡阶段,但在制造和供应端的稳定性、响应速度和规模能力,已经难以替代。 尤其在当下,面对各种不确定性,中国展现出的政策稳定性和产业韧性,正是全球伙伴最看重的资产。 当然,这种信任是需要不断积累和验证的。荷兰政府的表态虽然积极,但未来是否能持续推动双边技术合作,还需要后续的政策落地和市场互动来检验。 但至少现在,窗口已经打开,合作的齿轮重新开始运转,这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在这个格局剧变的时代里,每一次务实的合作,都是对全球化的一次正面回应。荷兰政府的这一声明,让人看到了产业理性战胜政治情绪的可能,也为中欧之间的技术合作注入了新的希望。 未来如何发展,仍需时间验证,但在这个多事之秋,能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多少让人感到一丝温暖和安定。 不是所有分歧都必须对抗,也不是所有竞争都需要对立。有时候,一句“欢迎合作”的声明,反而更能推动世界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误解。 素材来源:荷兰政府:预计安世中国将很快恢复芯片供应 荷方将继续与中方、欧盟等密切协调 财联社 2025-11-07 14:54财联社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