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没有: 近几日,英、法、德、荷兰等欧洲国家对中国发声时,意大利女总理梅洛尼却突然“安静”下来,似乎变得“低调”了! 梅洛尼之前可不是个安静的角色。作为极右翼政党头头,她早年在对华议题上的强硬姿态几乎是刻在脸上的,贸易摩擦里跳得比谁都高,对台问题上也总跟着西方阵营凑热度。 最显眼的就是2023年底高调宣布意大利退出“一带一路”,当时把理由说得天花乱坠,什么“未达预期效果”,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是想讨好美国,在G7里刷存在感——毕竟那会儿她刚上台,急需西方世界的认可,觉得跟着老大反华能捞点好处。 今年8月,她还亲自督阵搞所谓“黄金权力行动”,拿出尘封多年的《战略资产保护特别法案》,对能源、交通、通信和高科技四大领域,近700家中资企业搞“经济清洗”。 就说中化集团吧,是,其持有37%股权的倍耐力轮胎,可就因为所谓“传感器技术涉及道路安全”,被强行剥夺董事会表决权;国家电网更惨,持有的35%优质股权说冻结就冻结,连持股比例仅0.5%的清洁能源企业,就因为创始人有中国留学经历也被列入审查名单,这哪是商业审查,分明是政治驱逐。 可她没想到的是,中国市场不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便利店,意大利的经济早就和中国绑在了一起。 作为中国在欧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可是意大利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一带一路”那几年给意大利带去的实惠可不是虚的:中国中车在都灵建的现代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既服务欧洲又带动当地就业,意大利存贷款银行还和中国银行在人民币债券等领域签了一堆合作协议,就连玻璃机械这种细分行业,2023年对华出口都有0.79亿欧元,中国还是意大利曲面玻璃机械的第一大出口市场。 这些实打实的好处,在她一声“退出”后很快就成了泡影——不到半年,工业家联合会的报告直接点明经济增长放缓,第一季度GDP差点没绷住。 更打脸的是她讨好的美国压根没给实在好处,拜登当年施压时说得好听,可等意大利真退了群,所谓的“支持”全是口头支票,美意之间那些老掉牙的能源合作协议早就过气了,新的投资影子都没见着。 反倒是中国这边的反制来得又快又准,欧盟投票对中国电动车征高关税时,意大利毫不犹豫投了赞成票,结果东风汽车直接撤出意大利,比亚迪转头就把工厂建到了匈牙利,长安汽车连米兰的发布会都取消了。 要知道,意大利的汽车产业本就岌岌可危,新能源车技术落后,中企的投资本是补短板的机会,这下全被她自己搅黄了。 国内的骂声更是让她坐不住,前总理孔特直接骂这是“乌龙球”,企业家们更是公开批评她脑子不清醒。意中商业发展论坛主席卡蒂洛天天在媒体上强调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还把中国的《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翻译成意大利语给本土企业看,说白了就是在提醒政府“别跟钱过不去”。毕竟意大利2000多家在华企业创造了6万多个就业岗位,总营业额达50亿欧元,这些企业背后的选票和捐款,梅洛尼可不敢真得罪。 她也试过补救,2024年7月带着女儿访华,拉着企业代表想缓和关系,还签了2024到2027年的合作计划,可刚有点好转又跟着欧盟对华强硬,转头就被中国暂停投资,这种反复横跳早就把自己的信誉败光了。 到了10月23日的欧盟布鲁塞尔峰会,德国总理默茨喊着“稀土管控不可接受”,法国总统马克龙更是放话“要考虑一切对华报复手段”,荷兰还在为安世半导体的事纠缠不休,27国甚至想把中国拉上所谓“审判台”。 按理说往年梅洛尼是必须凑热闹的,可现在的她,哪还有底气跟着默茨、马克龙们起哄? 德国有汽车和工业底子撑着,法国能靠奢侈品和农业扛一扛,荷兰手里攥着半导体设备,这些国家喊“报复”多少还有点资本,可意大利呢?退出“一带一路”后没捞着美国的好处,反而丢了中国市场,经济数据一路走低,连总统马塔雷拉都得跟着一起访华求合作,想着签个三年行动计划挽回点损失。 要是这会儿再跟着喊“审判中国”,先不说中国会不会再出反制组合拳,国内的企业家们第一个不答应,毕竟谁也不想让自己的产品彻底失去亚洲第一大市场。 梅洛尼心里门儿清,之前的强硬是算着能抱上美国大腿赚波快钱,结果大腿没抱稳还摔了个趔趄,现在再硬扛就是自寻死路。 那些曾经跟着喊的对华强硬口号,如今全变成了打在自己脸上的巴掌,工业数据下滑、企业投资流失、国内骂声一片,这些现实问题堆在一起,别说发表强硬言论了,能在峰会上保持低调不被当成反面教材就不错了。 她这波“安静”根本不是突然转性,就是投机玩砸了后的无奈之举,毕竟政治再怎么玩,也得看钱包鼓不鼓,选票多不多,真把经济搞崩了,再激进的极右翼也得歇菜。
